日前,笔者从网路上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年县财政收入仅有两三千万元,敢拿出60亿人民币,“建新城”的内蒙古清水河县,盖出一城“烂尾楼”。另一则是国土资部徐绍史,徐部长,日前,大喝一声,对国土系统的腐败大声斥责。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前天(31日)结束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声色俱厉地指出,对国土系统的腐败现象,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零敲碎打的做法,而是要大喝一声、猛拍一掌,坚决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
徐部长发火了,徐绍史部长发火,是因为国家在土地开发中,存在很多不正常现象,个中腐败问题等让人揪心。只是人们更希望徐绍史部长在这次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议上的讲话,不只是一句豪言壮语。或者今儿说了,明儿就变风刮了。事实上人们还希望,当官员面对公众,发出狠话,而面对利益集团或者来自某些个别领导压力的时候,狠话变成空话,最终不了了之,白白让听众或者观众,兴奋一天或者两天,最终以失望收场。这样以来,国家法令或者决策,老百姓连信也不信了,你说你的,我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再后来闲乱的慌,拿棉花套塞了耳朵,听到就心烦。
众所周知,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许多地方政府三两个头儿一合计,或者上面来个八杆子都打不着,对当地实际情况一知半解,或者什么也不知道的所谓领导,一句戏言,就当做“圣旨”,就把原本属于国家的土地,或者老百姓的粮田就拿去搞政绩了。搞的好,给人们生存的城市留下一些带泪的血色回忆。赖以土地存的大耳朵老百姓,看到那些高高的竖起的伟型建筑,心里多少还能找到一些平衡。而自己习惯了以种养为生的“农家活”,只好被自己“收破烂”的小推车所取代,沿街儿当起喊“收破烂儿喽!”这时,笔者在想,即使是那“收破烂儿喽”的声音,喊的山响,也不会有那个“官老爷”的官轿,停下来,看看自的臣民,上前道一句谦,“对不住了,当初是我下令从你家拿走了土地!”
这样以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开始变味了。正是因为这样,有一位官员这样对笔者说,“哎,做了这么多年干部,回想一下,竟然全部都是败笔之作。”这名干部的话,值得深思。但时下被人们称之为上班“斗地主”,下班喝酒、嫖妓、炒股票,“决策之前拍脑袋,任务面前拍胸脯,一出事拍屁股溜之大吉”的三拍干部,就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了。
一出事拍屁股就走人,还说不管他的事,是最可恨的。也是人们对政府公信力存在质疑的根源所在,因为某些官员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来,仅仅把公权力做为自己捞取个人资本的一个工具,在工作中,独断独行,凸显自己的“绝对权力”。
如果凸现“绝对权力”和“溜走术”,最为突出的还当数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这里过去名不经传,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县城的存在,但经新闻媒体一曝光,这下不得了,就是这个一年财政收入仅有3000万元的小县城,“敢为天下先”,一下子拿出全县人民四年不吃不喝,才能还清利息,总投资60多亿元,开了搞“非法建城”的历史先河。这无异是在中国的边疆草原刮来一场来自西伯利亚的旋风,“旋”的全国人民都跟着眼晕。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内蒙古清水河县在区内是出名的贫困山区,每年财政收入只有两、三千万元。2000年至2002年间,有上级官员到清水河县考察时,提出在该县王贵窑乡建新区的设想,总投资61亿元,建设期利息支出也达1亿,就算全县人民不吃不喝,需要四年才能还清这笔利息。
王贵窑乡的县城新区,早在三年前就建好清水河县党政综合办公大楼以及财政局、税务局、法院、第一高中等单位的办公楼,有的单位还盖起家属楼,但至今没有人进驻新区办公;此外,新区还有八座没有建成的“烂尾楼”,有的盖起来一半,有的只打了地基。
清水河县城新区距离旧城2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从1998年打算迁址到2008年放弃搬迁,耗费了十年时间。初步统计,新区建设花费上亿元投资。据当地有官员透露,新区建设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而且一直“边建设边报批”。年前工程进行过半,但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审批,“政府给不上钱,施工队早就都走了,就剩下现在这堆烂摊子。”
如今,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清水河县党政综合大楼已成为违建。有宾馆尚未完工,一座座烂尾楼被人用来存放饲料。清水河县不少民众都希望有人来收拾残局,但由于已换了几届领导,未知谁人来承担责任。据兰州日报道,当地一位干部对媒体说,新区建设本来就是某些领导“拍脑袋”的结果,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由于我们县穷,引不起上级领导的重视,于是就想迎合上级领导的意思做事。”
说至此,笔者在想,搞非法建设,选择好的地段,这地段儿,除了粮田,就是老百姓的牧场,不仅此,还要拿出60多亿元,需要全县父老乡亲4年不吃不喝才能还清利息,当初那位“乱点鸳鸯谱”的领导与当时主管县城的县长和书记等等,是不是缺了大德,违法了国家法律,伤透了全县老百姓的心,岂能一拍屁股溜之大吉?(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