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急症,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国际上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大量关于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亚低温技术安全有效[2-3]。西平县人民医院2008年1—12月采用亚低温治疗HIH患者43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86例HIH患者,男50例,女36例,年龄45~75(60.5±3.6)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HIH诊断要点[4]。既往无脑血管病后遗症;瘫痪肢体肌力≤3级;起病48 h内;脑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单侧基底节区或脑叶出血,出血量10~40 mL;无脑疝形成及严重的心、肝、肾等疾患。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具有可比性。代发医学论文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入组后立即头部置YZK-1066型医用智能低温治疗仪(也称电子冰帽,由河南省华氏实业有限公司制造),连续应用3~7 d,调整电子冰帽控制按纽设置头盔内温度为2℃,头皮温度维持在33~35℃;对照组不用电子
冰帽。2组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给予降颅压控制脑水肿,平稳血压,神经细胞营养药物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医学论文代发
1·3 疗效评定 入院时和治疗2周、4周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进行临床评定。3个月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和病死率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疗效采用百分比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分)组别n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照组
43
43
33.37±7.49
34.29±7.16
19.89±5.36①
25.17±5.72
11.73±4.26②
18.09±4.51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病死率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病死率比较组别nBarthel指数评分/(-x±s,分)病死率/%
治疗组43 89.97±9.58①2①对照组43 70.62±14.83 9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亚低温治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被视为理想的脑保护措施,并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6]。亚低温保护的机制为降低脑组织耗氧量,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量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蓄积,可减轻脑组织酸中毒程度;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7];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恢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抑制酶促反应,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8-9]。
HIH有很高的致残率,脑出血周围水肿、缺血区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10]。降温治疗可使血肿周围水肿、缺血区脑代谢降低,有利于脑细胞恢复和减轻脑水肿。本研究结果表明,局部亚低温是HIH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实用、安全、方便,它能促进出血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配合头部亚低温治疗疗效显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物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