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一直很想写写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东西,因为我相信方法之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规范的学术研究离不开规范的研究方法。这一想法最初形成于德国,当时我正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作访问博士。在比勒菲尔德大学的数学系,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动态系统理论方法;在经济系的课堂里,我看到了这种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严谨与优美。把博士后研究报告选定在这样一个题目上,除温故之意外,也想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给国内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文献。
我要非常感谢我的恩师施祖麟研究员。七年前,我从辽宁大学本科毕业。年轻时的我,乐于求知,也不惮于漂泊。至今我仍记得自己背着一大包书,托着几件行李在清晨到达北京站时的情景。到清华后,我成了施老师课堂上的一名旁听生。从那时候起,施老师就很关心我,给我很多帮助并精心指导着我的学习和生活。2008年夏天,我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之余,在施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整理离散动态系统理论方法,并使用这一方法从事相关的经济学研究。施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父,他的善良、真诚、严谨和求实的品格与精神将永远勉励我做好人、做好事。
有一句话说,生命中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更重要。我生命中的老师和朋友们给过我很多帮助,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与帮助,支持着我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支撑着我渡过人生的低潮。感谢清华大学博管办邓芳老师,公共管理学院的王有强老师、谢矜老师、徐颖老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晓西老师、钟伟老师、张跃老师、白暴力老师、于然老师;感谢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Volker Boehm教授、Peter Zeiner教授;感谢卢森堡大学的邹本腾教授;感谢我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同事们,尤其是王宪磊部长、王军处长、张永军处长,感谢您们在我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给过我的很多帮助。
我更要感谢清华大学。我对清华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今天当我走在清华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时,七年前在清华听课、学习和生活的情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在我最低潮的时候,清华以其厚重和宽容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想,无论以后在哪里,我都会珍视并感恩这种清华精神,认真地工作和生活。
每一个短暂的结束,实际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多年的经济理论学习使我理解了经济理论的逻辑并培养了较好的思维方式,但是我对经济实践的很多方面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正如仅仅熟读兵书不足以打胜仗一样,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挥理论的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一过程将必不可少。如果要在此时许下一个心愿的话,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历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给过我很多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在这虎年伊始,我衷心地祝愿各位老师和朋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万事顺意,幸福安康。
王天龙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九日于清华园
博士后论文后记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