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外媒对自主品牌的“抄袭指责”太当回事儿!


每到北京/上海车展期间,海外各大汽车媒体对一件事情都会乐此不疲,这便是在中国的车展上去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仿制车型”、“抄袭作品”,或者用我们通俗的说法,很多欧美的媒体同行对中国车展的概念,还停留在山寨汽车博览会的层面上。而内资品牌参展海外车展时,海外媒体给出的最多评论也往往是抄袭、低质量和暗淡的前景。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内资车企,都不要把海外媒体对中国自主品牌的这些指责放在心上,对于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成长而言,这是一条“绕不过”的必经之路。

                         有业内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作为目前汽车和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强国,德国媒体和行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指责之声最为强烈,德国的汽车媒体和行业协会也从未给予过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正面的评价,而且非常善于对打算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自有品牌产品产品进行强有力的负面宣传和抵制。无论是德国的汽车媒体(如autobild、ams等)还是德国的汽车协会,如ADAC等,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自有品牌汽车的抄袭行为、低劣的质量和无耻的价格,而从未给予中国自有品牌任何正面评价。

                         德国人对中国制造业的抵触情绪也许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业,而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德国机械与设备行业协会最新发表的针对341家德国机械与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德国2/3的制造业企业认为自己受到仿冒产品与技术剽窃的威胁,其中,近八成的企业认为中国是这两个方面的世界冠军。这还不算最绝的,三十多年以来,德国一家协会每年为仿冒产品颁发一次“金鼻子剽窃奖”----一个长着金鼻子的黑色小矮人:象征着那些用仿冒的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的厂家。在今年颁发的11个奖项中,中国公司获得了其中的5项。

                         国人眼中,西方媒体总是自由而正直的,用数据、事实说话时西方媒体留给国人的普遍印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德国的媒体一直以来就喜欢宣扬中国的工业间谍是如何的神通广大,2007年出版的第35期德国《明镜》周刊封面是一个中国女人从由中国国旗变形的百叶窗后向外窥探,大标题为《黄色间谍》。报道还将矛头指向27000名中国留德学生学者,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间谍,中国商人、科学家、工程师、实习生也不例外。看来德国人对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恐惧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了。这种草木皆兵的程度也让多数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可思议。

                         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国内自有品牌近些年来在产品质量上的飞速提升直接侵害到了传统制造业强国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才会对中国的仿冒和剽窃行为如此地深恶痛绝。这可能也是德国媒体对中国制造业“深恶痛绝”的原因所在。二十年前没有德国媒体会抨击和嘲笑中国汽车行业的抄袭和模仿行为,因为那时候中国也没有像样的自有品牌车型。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上不断地上演,并非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那些已占据优势技术的发达国家捂紧口袋,而相对落后的处于上升期的国家则设法偷学,这是人之常情,几百年来一直如此。早年的德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时候,这也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不过那时候不满的就是英国人了。英国在《大宪章》第42条中规定,每个自由人都有权在和平时期内离开国土,但后来又补充规定:弓箭手和技术兵不得出国旅行,以免他们传授给外国人。1718年英王法令规定,凡劝诱英国技工出国(主要是欧洲大陆)传授技术者,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技工如在6个月内不回国,则将被剥夺一切财产继承权和公民权,没收一切国内财产。当年英国最担心的便是这些技工会将技术传授给德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日本就是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了。明治维新打开国门后,日本痛感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不遗余力地追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产品是廉价、仿冒的代名词。在1918-1940年间,日本凭借剽窃或从国外窃取的技术,大量制造仿冒产品,一度使西方既担忧又反感。日本人当时采用了一些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可笑手法,例如注册Seagar冒充名牌Singer,据传一些劣质品厂商还创建了一个名为USA的城镇,使美国的原产地标志规定混淆不清。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自主品牌发家史相比,当年日本企业的行为还要拙劣和难以想象。

                         回顾历史之后,我们更应该对本届北京车展上的自有品牌车企保持一个宽容的态度,模仿和抄袭是一个车企在汽车行业中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除了百年前设计和发明汽车的两家公司外,没有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不是靠着模仿和抄袭行业中的标杆产品起家的。唯一的区别在于,那些后来成为伟大公司的车企,在后来逐渐培育并拥有了自己的独特技术和过人之处,或者在品牌营销上拥有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对于中国的自有品牌车企而言,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对于那些报道北京车展的国内媒体而言,我们是是否需要考虑一下自己对内资车企、自有品牌报道时的态度?

                         回顾历史,从来就不会有永远的技术领先优势,一个技术先进的国家只有当他能够继续技术垄断的时候才会有相对优势,然后这些技术就必然会扩散到最内行的模仿者手中,最后就传遍全世界,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不管那些技术领先者多么的不甘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旦某人心中预先形成了某一偏见,那么你不管做什么最终都反而验证了他的偏见。既然德国人已经认定了中国人抄袭剽窃成瘾,那么你的技术进步都会被认定不是剽窃就是仿冒,但是中国人就是模仿你了,这又能如何呢?

                         问题的关键是,媒体和业内应当以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去看待自有品牌车企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模仿和进步。如果媒体过多地渲染这一话题,可能会让国内消费者也有对内资车企和自有品牌多了一些固有的偏见,这对内资车企和自有品牌而言,是否有些不公平呢?几十年前的丰田、本田、十几年前的现代、起亚,又有多少车型不是模仿和抄袭业内标杆车型所起家的呢?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媒体一定不能把海外媒体的“冷嘲热讽”和“抄袭指责”当回事儿,对于国内自有品牌的发展过程,国内媒体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声音去引导国内消费者,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

                         五一假期将至,北京车展也将在长期期间落下帷幕。本次北京车展期间,内资车企和自有品牌的新车规模和数量都创下了历史之最,尽管在这些新车型中,不乏仿造、抄袭抑或剽窃作品,但笔者认为,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部分内资车企在整车设计方面,开始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产品特征和品牌形象,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济仁小评:行业的标杆永远是行业内其它参与者竞相模仿和追赶的对象,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基本现象之一。国内自有品牌和内资车企和国内汽车媒体都不要太把海外媒体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抄袭指责”当回事儿,尤其是在每年北京/上海车展期间。甚至有西方人认定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是一个国家主导的集体剽窃战略!那就让他这么去认定好了,因为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是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挡的。汽车行业如此,其他制造业行业亦如此。

 

作者:童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