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就乱,一统就死,一死又放,一放又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一种描述,我们最后是怎样绕出这个“鬼打墙”的?深化改革,让市场起到更大的作用,政府少管企业。
如今,房地产市场又魔鬼附身,面对持续快速上升的高房价,政府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调控的愿望,可调控缺乏效果,甚至产生负效果已经成为了事实,尽管本轮调控已经让房地产市场“歇息”了,可大家都十分清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否还会出现以往调控的结果?
但是,分析本轮所有的调控措施,三个问题会让调控更加困难,甚至让调控步入死胡同。
问题之一:调控没有目标。 住宅市场的兴起始于1999年中央政府的“把住宅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政策,那个时候的政策和操作的空间很大,政策让中国收获了一个长达9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这个时期已经结束了,住宅单纯拉动经济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住宅的民生使命浮出水面,那个时候的政策需要调整了。
商品房怎么搞?租赁市场怎么构建?保障房系统怎么构建?这些新时期必须拥有的住宅经济模式我们都没有,过时的鼓励买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还在实行,只是制度和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
尽管政府调控理直气壮,媒体谴责高房价的声音也很强烈,但是,市场、规律不会理会这些“虚张声势”,如果政府不能构建新的住宅经济模式,把本应该由租赁、保障的需求都归罪于市场,而市场由都是豪宅的天下(缺乏中低端商品),调控者不仅没有底气,也因为没有明确的调控目标,让调控处于一种经常性的“无功而返”状态,政府的权威屡屡被贬值。
问题之二:调控手段不科学
由于我们的房地产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制度和市场缺乏进一步的融合度,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叫嚣的物业税。
物业税具有调节占有状态、利益分配等功能,毫无疑问地应该构建,但是,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是我们房地产的基本制度,房屋所有人只享有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强行征收物业税,势必形成纳税人纳税维持政府最终受益的制度局面(理论上政府到期有权收回土地使用权),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
越是没有这个税种,人们越是期望这个税种对房价调整的功能,除了加快研究物业税以外,在调控中十分现实的做法就是“先让银行来执行物业税的部分功能”,于是,就有了要求银行区分第几次购房、拥有几套房来区别信贷,违背了银行相对独立的原则,违背了有行的底本定位,违背了基本的金融规则,形成了上边出政策下边研究对策的局面。
问题之三:调控措施越来越复杂。
由于前两个问题,管理者又不能不作为显示消极,就积极出政策,而政策很难有效,就要硬想办法,这样出台的政策不是把问题简单化而是复杂化,典型的是住建部最近出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面对定义错误而不能修正的经济适用房,又想入非非管好,就一定管那些根本就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在目前状态下经济适用房已经漏洞百出了,现在再次强化、加码政府的责任,结果可想而知。
前一段时间看到某个高校的毕业论文政策和这个很相似。该学校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准,不顾规律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超过12000字,这对首次撰写论文的学生来说,在短短几个月内是根本做不到,于是,就频繁出问题,典型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强化学校毕业论文的水准,学校就频繁出台政策修补维持12000字数论文的面子,显示借助研究生的做法让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研究生有半年专门时间准备),结果学生是先写论文后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彻底被形式化成为负担,学校再次出重拳,要求学生必须附加10000字的读书笔记以映衬论文,在计算机面前这不是困难的事情,把毕业论文加上网上下载的东东柔和一起,这个东西就交差了,除了浪费以外毫无效果,但是,学校在形式上越来越完善,如果用来说成绩倒也挺好。
三大问题不解决,调控还能怎样!
如今,房地产市场又魔鬼附身,面对持续快速上升的高房价,政府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调控的愿望,可调控缺乏效果,甚至产生负效果已经成为了事实,尽管本轮调控已经让房地产市场“歇息”了,可大家都十分清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否还会出现以往调控的结果?
但是,分析本轮所有的调控措施,三个问题会让调控更加困难,甚至让调控步入死胡同。
问题之一:调控没有目标。 住宅市场的兴起始于1999年中央政府的“把住宅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政策,那个时候的政策和操作的空间很大,政策让中国收获了一个长达9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这个时期已经结束了,住宅单纯拉动经济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住宅的民生使命浮出水面,那个时候的政策需要调整了。
商品房怎么搞?租赁市场怎么构建?保障房系统怎么构建?这些新时期必须拥有的住宅经济模式我们都没有,过时的鼓励买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还在实行,只是制度和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
尽管政府调控理直气壮,媒体谴责高房价的声音也很强烈,但是,市场、规律不会理会这些“虚张声势”,如果政府不能构建新的住宅经济模式,把本应该由租赁、保障的需求都归罪于市场,而市场由都是豪宅的天下(缺乏中低端商品),调控者不仅没有底气,也因为没有明确的调控目标,让调控处于一种经常性的“无功而返”状态,政府的权威屡屡被贬值。
问题之二:调控手段不科学
由于我们的房地产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制度和市场缺乏进一步的融合度,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叫嚣的物业税。
物业税具有调节占有状态、利益分配等功能,毫无疑问地应该构建,但是,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是我们房地产的基本制度,房屋所有人只享有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强行征收物业税,势必形成纳税人纳税维持政府最终受益的制度局面(理论上政府到期有权收回土地使用权),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
越是没有这个税种,人们越是期望这个税种对房价调整的功能,除了加快研究物业税以外,在调控中十分现实的做法就是“先让银行来执行物业税的部分功能”,于是,就有了要求银行区分第几次购房、拥有几套房来区别信贷,违背了银行相对独立的原则,违背了有行的底本定位,违背了基本的金融规则,形成了上边出政策下边研究对策的局面。
问题之三:调控措施越来越复杂。
由于前两个问题,管理者又不能不作为显示消极,就积极出政策,而政策很难有效,就要硬想办法,这样出台的政策不是把问题简单化而是复杂化,典型的是住建部最近出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面对定义错误而不能修正的经济适用房,又想入非非管好,就一定管那些根本就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在目前状态下经济适用房已经漏洞百出了,现在再次强化、加码政府的责任,结果可想而知。
前一段时间看到某个高校的毕业论文政策和这个很相似。该学校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准,不顾规律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超过12000字,这对首次撰写论文的学生来说,在短短几个月内是根本做不到,于是,就频繁出问题,典型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强化学校毕业论文的水准,学校就频繁出台政策修补维持12000字数论文的面子,显示借助研究生的做法让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研究生有半年专门时间准备),结果学生是先写论文后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彻底被形式化成为负担,学校再次出重拳,要求学生必须附加10000字的读书笔记以映衬论文,在计算机面前这不是困难的事情,把毕业论文加上网上下载的东东柔和一起,这个东西就交差了,除了浪费以外毫无效果,但是,学校在形式上越来越完善,如果用来说成绩倒也挺好。
三大问题不解决,调控还能怎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