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楹联话廉政


  现存内乡县衙为清代光绪年间(1894年)知县章炳焘主持营建,衙门坐北面南,主体建筑有宣化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刑钱夫子院、三堂等,县衙大堂、刑钱夫子院、三堂等有多处楹联。其中三堂楹联如下:“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长联意在劝告为官者要摆正官与民的关系,从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官位。此联以辩证的观点,把“一官”与“百姓”的关系表述得淋漓尽致。上联意谓官是民的管理者,百姓离不开官。管理百姓是官存在的必然,为百姓服务是官的职责。下联意谓官来自百姓,离不开百姓。没有百姓,官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得一官”不要忘本,而应该心连民众,魂系百姓。整体看对联,从文字上看并没有什么典雅之词,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但站在从政为官者角度来评判,堪称古往今来为官者施政、立身、处世的箴言。它鲜明地回答了为官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官魂”,树立什么样的人口官德。可以说每一个为官者都当掂量掂量,都须力戒“三气”。

  一、戒傲气,切忌“老虎屁股摸不得”。

  傲气,是目中无人的盲目行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风,傲气的人眼空四海,脾睨一切,傲世轻人,仰首天外。一个傲气的人,他既然瞧不起别人,别人也就不买他的帐。这样,傲气者只能孤芳自赏,结果必然是在傲气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傲是内心自惭而以道貌岸然来加以掩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傲属于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傲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膏肓积乎骄慢”。一些无法补救的过失是长期傲而造成的。

  为官者待人处事应小心不自满,不能傲气十足。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就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警名。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一个领导班子中,每个成员如果都能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就能齐心协力,领导者对待下级群众谦虚谨慎,干群关系就能融洽和谐,领导者在群众中才能有威信,对群众才能有号召力。

  而我们有些为官者却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听不进批评意见,不接受新事物,不注意更新观念;有了点成绩就停步不前,盛气凌人。比如:有的人学习有了点收获或者工作上有了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起来;有的人事业上有了点成就或者有了点名气,就忘乎所以;有的人走上领导岗位或者职务提升了,就“官升脾气长”,就象一幅题为《猪八戒做官记》的漫画所描绘的:刚上任和熟人见了面还“握握手”;再要见面就“招招手”,和熟人逐渐疏远;过一段时间,见面从远处就“摆摆手”了;若以后见面就不理睬别人,飘飘然起来。你看他鼓着肚子,扬着头,嘴巴、鼻子向上翘得老高老高,这时就“背背手”了。殊不知,傲气是一种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傲气是一种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傲气是一种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不高明的表演;傲气是一种自负,完全使人疏远而难于接近,或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使人感到强硬固执和刚愎不仁;傲气还是一种流沙,它正像人们所说的“傲气十足是成功的流沙”,常常因此而导致事业的失败。因此,为官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傲是无知的别名,是智慧的尽头。常言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能人在前头。你在某个方面有些本事,但在这方面比你本事高的还大有人在,又有什么值得傲的呢?事实上,真正既有本事又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骄傲的,倒是那些一知半解甚至愚昧无知的人最容易傲。有则寓言说,长颈鹿因能吃到几米高的树叶而傲,小山羊却因能从篱笆逢中钻进去吃草而傲。总之,越无知,越容易找到傲的理由。纵观古今,杰出人物大多一生谦虚谨慎,即使在功勋显赫、位赫权重之时,也能严于律已,廉洁奉公,死而后已。有些为官者,之所以颐指气使,专横跋扈,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铺张摆阔,肆意浪费,无不以傲为开端,真是“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因此,我们每一个为官者要时刻注意谦虚谨慎,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使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激励,让我们每一个为官者能时刻记住明代陇陆其所告诫我们的“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

  二、戒躁气,切忌“心情浮躁图虚名”。

  躁气,乃轻浮急躁之意。一个人如果轻浮急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为官者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鍬挖一眼井,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结果呢?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我们有些领导期待落空时,心情浮躁。比如,希望自己的工作成绩能得到上级首长的肯定的期待落空;在职务、待遇、荣誉等问题上的期待落空,出色超群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期待落空等等。有些领导工作不顺时,心情浮躁。比如,某些上级、同级、下级对自己的工作支持、理解和配合不够;自己负责的单位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和发生事故等等。我们还有些领导,任职第一年,开始打主意;任职第二年,急于出“政绩”,任职第三年,伸手“我想离”;任职第四年,组织欠他的;任职上五年,公开发脾气。

  总之,躁气十足的人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发火,既影响人际关系,又影响身心健康,其害处可谓大矣,故应该力戒躁气。我们知道,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的,因此,力戒躁气必须培养稳重冷静的气质和精神。稳重冷静是为官者思想修养、精神状态美好的标记。每一个为官者只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思考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诸葛亮讲的“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能把“宁静以致远”做为自己的座右铭,那定会有助于克服躁气之毛病。同时,稳重冷静,也是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据《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军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善于思考观察,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丧失而自己士气正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才能在齐军确是溃逃而没有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不崇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各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从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沧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因此,只要为官者加强力戒浮躁的自我修养,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立业之路。

  三、戒俗气,切忌“官品不正影子歪”。

  俗气,乃粗俗、庸俗之意。我们有些为官者官品不正,俗气十足。扬言“不把礼送来,此人不咋地”。一个单位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难怪群众编我们的顺口溜在别后议论道:“生命在于活动,提升在于运动”,“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一千块钱你别想,三千四千难商量,五千六千挂个号,七千八千看看样,不上万元难给帽”;“表扬了溜须拍马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冷落了当牛做马的,整治了单枪匹马的”。虽说这些议论有失偏颇,但至少也能说明我们极个别的为官者官品不正影子歪。

  诚然,做官就是做别人的榜样;就是做组织耕耘播种收获的劳动者;就是做登台亮相任人评说的演员。但不同的人做官会做出不同的样子。因德才而官者,受人敬重;凭关系而官者,让人指责;靠诌谗而官者,遭人唾骂。做官可以收获敬重也可以收获轻蔑;做官可以收获荣耀也可以收获耻辱;做官可以收获喜悦也可以收获苦恼;做官可以收获恩德也可以收获怨恨。没做官的想做官,已做官的都想弃官,那原因,大抵因为看大了收获的某一面。人常以“想当官”损人,其实,想当官也是人之常情,是人生向上的一种动力。想做官不可耻,可耻的是为官而不择手段;想做官不可卑,可卑的是做了官却又图轻松怕负责毫无孚众之德才。位高权大,得人敬畏是一时的,德高才真得人敬重是长久的。有的领导,把官位和升迁看得高于一切,就必然私心第一。这种人,为做官保官升官可以不顾廉耻不讲道义不认亲情,也难不谄上欺下两面为人揽功委过顺昌逆亡整人害人。应该承认,做官比常人更多接触矛盾,责任在身也难八面讨好,因而必常得罪人。怕得罪人就不要做官,既做官就莫怕得罪人。“岂能尽如人愿,但求无愧我心”,只要身正,何所畏惧。总之,当官不等于成才,成才不一定当官。生在位置极易变换的时代,不怕当不了官,就怕没本事当官,不笑当不了官,笑当官被耻笑。

  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各地都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一个为官者都应该正官品,清廉自守,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不良风气对自己的侵蚀,尤其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被腐败的毒瘤所侵害。清廉自守虽贫而荣,贪污受贿虽富尤耻。做到“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官品端正影子直”,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永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