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真的会很迅速吗?


     
  

  5月25日,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北京落下帷幕,从对话的整个过程来看,气氛算得上相当不错:美国没有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发难,而中美围绕朝韩冲突的分歧也并未如外界猜想的成为焦点;此外,美方在会前还“善解人意”地表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出口管制体系,放松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

  而从双方会后公布的一系列清单来看,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更是双双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国内媒体报道的集中度来看,所谓美方将“迅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消息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令人疑惑的是,就在5月24日下午的记者见面会上,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还明确表示,首日会谈中,“中美讨论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达成共识”,双方仅表示愿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中美商贸联委会(JCTT)上继续讨论这一问题。

  要知道,作为中美两国最高级别的战略与经济全面对话,其覆盖领域之广,牵涉利益之复杂,就算双方派出更超级豪华的代表团,从技术角度看,也很难在指望短短两天时间内就取得如此众多的成果。事实上,S&ED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第一,双方代表在两国领导人的授权下,对此前两国在一些中低层次对话和工作组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和进展予以正式确认——通常,我们只要稍稍关注一下此前JCTT、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等对话的成果,大致就知道今年S&ED将在哪些经济议题上宣布取得“成果”了;第二,双方可以在S&ED这个高端平台上,就过去一年来双边关系和世界局势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换意见,并原则上确定未来一年中美两国在技术层面将继续推进哪些谈判与协商。

  然而,翻阅去年10月JCTT的会谈成果,笔者并未见到中美在此问题上已有重大突破。其实,“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并非美国第一次提出。2009年首轮S&ED,甚至2008年6月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美方就表示过,将“通过合作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见,这更像是美国在老调重弹、故意敷衍而已,只不过在当时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媒体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美两国如何“同舟共济”上,对此并未过多关注。

  因此,陈德铭的表态,或许才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美国在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上的真实立场以及双方目前实际取得的进展。此外,在S&ED开幕前夕,美国前贸易副代表埃瑟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同样印证了这一判断,她直截了当地称,美国不可能在2016年之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要说明的是,2016年并无特殊政治含义,与美国大选也毫不搭界,只不过根据WTO的规定,成员方在入世后满15年后,将自动得到所有其他成员对其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正式承认。

  作为S&ED的前身,中美战略对话(SD)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在过去几年一轮又一轮的讨价还价中,能谈的、容易谈的已基本谈得差不多,剩下的就是双边关系中较为敏感和难啃的部分,是双方各自的“核心利益”或“底线”,对谈判对手的底牌也都摸得一清二楚。

  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就是这样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美贸易,背后有一大帮美国制造业工人、企业、议员在不断施压;对最近几届美国政府来说,这也早已异化成了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美方在这一问题上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试图让中方在某些核心利益,如人民币升值主导权、市场开放、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等方面做出让步。美国虽未明确在列出的标准中将汇率条款明确写入,但参照欧盟的五条具体标准,“汇率随市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却是赫然在目。长期以来,美欧日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在要不要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方面保持了共进退的态度,其中,美国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004年欧盟曾试图解决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便被美国阻止。

  近年来,中国被欧美频频提起反倾销诉讼,不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主要原因。但中国并非等不起——自2001年入世到现在也已经9年了,就算美方再拖延,说穿了也就是再多等7年而已。很难想象,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将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非最重要的之一”,这句话在两国最高层已是共识,并被广泛引用。奥巴马政府与其选择拖延和等待,倒不如大大方方顺潮流而动,与中国携手共同面向未来,将视线转向新能源、新材料、太空、生物、环保等前沿领域。只有这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才会结出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甚至造福全人类,而奥巴马也可以兑现其上台前对美国民众许下的“将美国带入绿色经济时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