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倾向的心理疏导
最近环球时报转载日本《产经新闻》5月20日文章说中国社会存在着“泛暴力”倾向。原文如下:“5月6日至7日,中国广州的白云机场发生骚乱。大雨使得很多航班延误和取消,这招致一些被困机场的乘客不满,他们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将机场候机厅的电话、电脑以及安检设备全部破坏,并殴打上来解释的机场工作人员。因为天气原因乘客被困机场的事情在世界上哪一个机场都会发生,但是因为这个原因能发生多起暴力事件,就只在中国才能看到。
如今的中国社会一发生争执,用暴力作为“问题解决方法”成为家常便饭。用最近的例子来说,在北京市蓝旗营站,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和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因买票的事情扭打一团;吉林某中学600多名学生和学校保安人员打成一团。
很多中国人现在没有法制观念,没有自控力。仔细想一下的话,人类社会从形成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就没有停止过。但为将其控制在最小限度以内,并为了全体社会的秩序与和平,就要创造出一个让人们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制的“文明装置”来维持共有的社会。中国人的祖先一直提倡“仁”和“礼”,不就是为这样的事情而提的吗?
但是如今自称“文明古国”的中国的一些人,却将法律道德、自制力以及“礼”的精神抛到一旁,用“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手段去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一点小摩擦。如果用“森林生存法则”取代“文明装置”的话,中国文明肯定会退化。”
不错,中国社会现在确实存在着暴力倾向,还有杀小学生、自杀等等现象都是暴力倾向的表现。但我不赞同日本文章所说的没有法制观念导致的说法。这些暴力倾向主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需要进行心理的疏导。
心理失衡主要是因为缺乏公平感。由于改革开放放松思想教育工作,很多的公检法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交换利益,因此整个社会上缺少了法律的公平感。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法律手段难以干获得公平,法律被民众认为是权势和金钱的奴隶。在法律不能维护和体现公平的时候人们就倾向于采取自助的方式来实现公平。而个人的方法多数都认为暴力是显示自己力量和重要性的手段。
再有心理失衡也是因为社会分配的不公,很多的人利用权势成为富翁。例如通过购买国有企业股份而成为富翁,通过拿地或者拿批文来发财。种种的不公分配现象让民众很郁闷,心理极为不满。
还有,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很多不需自己操心的事都要自己做长远的打算和解决。例如教育费用、住房、医疗、养老等等的生活问题都困扰着大量的民众。可以说生活的压力要比改革开放前增加很多,大多数民众基本难以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反而因为经济实行市场化而感受到生活压力大增。
既然是民众的心理失衡导致暴力倾向的增加,那么心理疏导就成为解决因心理失衡造成的社会暴力的好方法。具体的心理疏导措施,我有如下的建议:
一. 针对民众认为法律不公难以获得公平对待的问题,我们要有疏导途径。即是给难写认为遭受不公待遇的民众有申诉途径。建议政府建立申诉网让民众有伸冤路径。为了减少乱报案和瞎报案,申诉网可以设立一定的报案费用,如以五万人民币为起点设立报案费用,防止乱申诉。对于那些物力承担费用的民众可设立不用费用的立案程序,如获得一百个人的签名和身份证号码,这些人必须对于案情有基本的了解,政府可随机抽查以验证。只要民众认为公平有途径获得就会大大的减少自暴自弃报复社会的暴力事件发生。而且申诉网的建立可以扭转社会风气,让一些官员知道不能一手遮天,不敢胡作非为。
二. 建议政府要关心弱势群体,社会上有很多人的劳保、医疗是无着落的。政府要像以前一样让民众看得起病。让民众觉得有困难有政府帮助(着小说起来简单单实行起来相当困难。但确是国家向心力的核心所在)
三. 对于民众关于分配不公的不平衡感,国家要有疏导措施。民众认为自己的收入不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形势,很多人不检讨自己,而怪罪是贪官利用关系发财。因此适时的公布一些处理贪官的案件(要有不同层级的官员)可以大量的减少民众的不平衡感,也可以令社会风气有正反标准。那些担心公布贪官资料影响共产党威信的顾虑是不必要的,民众的一般心理是重视纠错,不公开一直捂着,会让大量的民众觉得共产党没前途,反而长远的影响相当的不好。我认为有选择的公开一些处理贪官的案件资料有利于疏导民众的心理失衡,也有利于维护共产党的威信。
2008年有奥运可以让民众的心理失衡得以释放,因为大家有参与感。而想让世博获得奥运一样的功效则很难。因此现在的民众失衡心理的疏导必须另辟蹊径。不能依赖世博。但所有的心理疏导措施都是皮毛。根本的做法是让社会公平,分配公平、待遇公平。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要让全民共享,而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获得好处。大部分人如感受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只感受到物价上涨,那社会就很难和谐。
社会暴力倾向的心理疏导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