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补选,不看结果看后果


 
    香港五区补选,以低投票率结束,投票率17.1%,5位民主派议员全部重新当选。这个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首先,本次补选,虽然名称多变,从“公投”到“歧义”,无非是抗议性投票,选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了,其次,从辞职到参选,两个党派的候选人都很清楚,自己铁定当选,其他党派不可能进行狙击,抢走自己的位置。

  

  

  关键是过程,不在结果。应该再加上一句,还要看看后果如何。说实话,香港五区补选从2010年从1月份到本周收场,历时近半年,在英国可以找到一个脚本。2008年保守党议员大卫•戴维斯(David Davis)自编自导的辞职补选,从6月12日,到7月10日选完,花了一个月时间。当时戴维斯的补选,也造成了极大争议。

  

  

  戴维斯辞职补选,是为了抗议工党政府的《反恐法案》,将对嫌疑犯的羁押时间从28天延长到42天,戴维斯决定辞职补选。在英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争议,有趣的是和香港五区补选一样,“浪费政府钱财”是一个主要批评,有工党大臣要求戴维斯自己掏腰包,支付大约8万英镑的政府支出。

  

  

  作为这种抗议性选举,在英国也是少数情况。除了戴维斯,战后英国发生了三次。这次发生的背景对保守党很有利,当时工党已经失去了两次补选席位,戴维斯发起的补选,也旨在挑起民众对当时工党政府的评议。舆论显示保守党内支持居多,赞赏其抗争的勇气和原则,然而,卡梅隆的评论是,非常佩服戴维斯的勇气,是其个人行为,与保守党无关。这样的分离切割,在这次香港补选中也出现。

  

  

  戴维斯选区内的工党和自民党都宣布不参与补选,参选党派以偏右翼小党为主,创造了多项纪录,比如候选人数量、参选党派等等,气氛比香港五区要热烈很多。这场选举投票率大概是34%,比这次香港五区补选要高一倍,戴维斯拿了71.6%的票。在补选过程中,戴维斯发起的“戴维斯为自由”的运动贯穿始终。

  

  

  戴维斯是保守党中的传统自由派,相当资深,2005年与卡梅隆争夺保守党党魁,出乎众人意料,输给了卡梅隆。虽然此后在党内担任了影子内政大臣职务,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但是此次卡梅隆任名的内阁成员中,戴维斯榜上无名。这基本上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走向下坡路。据笔者观察,他的淡出,与其超强个性有关,甚至说,他是一名英国政坛的“独狼”,擅长单打独斗,却无力整合一个团队抗争。

  

  

  对于这段故事,香港五区补选相隔近两年发生,不知道是否受到戴维斯的启发。这种抗议性投票,低投票率是一个瓶颈,加上主流政党和政府的不支持,五区投票率达到17%,相对于香港50%的整体投票率来说,不算特别难看,毕竟抗议比投票结果本身重要,更重要的是事后冲击。

  

  现在的问题还是,香港政改接下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