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公社区地处水阳镇金宝圩西部裘公河畔,辖4个居民组,21个村民小组,1030户,3801人。耕地2573亩,水面964亩。区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集镇街道面积约0.7平方公里。大沟鱼蟹混养960余亩,稻田培育幼蟹、精养成蟹800余亩,大棚蔬菜生产400余亩(其中无棚蔬菜170余亩),约占耕地、水面总资源的58%。
一、2005年前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2005年前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农民主要以粮油棉传统种植业和鱼蟹养殖业为主,农业经济总收入500万元(粮油棉220万元,幼蟹培育80万元,鱼蟹养殖200万元),约占各项总收入的80%。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年收入100万元,约占各项总收入的20%。农民户均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人均年收入3300元左右。劳动力从业结构:务农(含养蟹育苗在内)约占80%,务工约占10%,经商及从事其他行业约占10%。
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级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效尚未充分显现。二是农民自身对接市场信息少、能力弱,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外地企业规模尚小、难以承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四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五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六是支农资金严重不足,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近几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家庭收入变化
主要产业与经济结构:街道商贸经济年销售纯收入650万元,街道居民户均年收入5至6万元,人均超过7000元。农业总收入850万元(粮油棉200万元,大棚蔬菜200万元,幼蟹培育200万元,鱼蟹养殖250万元)。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年收入800万元。农民户均年收入3至4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劳动力从业结构:务农(含养蟹育苗在内)约占40%,务工约占40%,经商及从事其他行业约占20%,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社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与市场的衔接。土地经营品种与种养结构的调整,直接促进了该社区大棚蔬菜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区域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及蟹苗产业、劳务输出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了各自然村与集镇的成片连结和农村集镇化进程,初步形成乡与城的融合,农村与集镇的融合,农民与市民的融合,晒场与市场的融合,田园与公园的融合……
该社区促进发展的具体措施为———
(一)确立新的发展思路:主攻高效农业,发展新产业。
当前该镇“水阳江”牌蟹苗培育面积约达3万余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蟹苗销售难、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日益突出,而蔬菜生产和市场需要则充满了发展机遇,是一个调整农业结构,替代蟹苗生产,经济效益较高的好项目之一。而蔬菜是农业生产中仅次于粮食的农作物,也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必需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蔬菜生产,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种植业结构优化与农业产业升值转型的一项短平快项目。
该社区经过分析认为:一是我国蔬菜面积总体呈萎缩下降趋势。城市化、工业化及行政的区域化发展,致使城郊蔬菜生产面积逐年缩小和大量菜农转行转业。众多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家中老弱妇幼留守,蔬菜生产大幅下降,农村家庭自给不足和部分农民由“提篮小卖”进入“提篮小买”,形成新的蔬菜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城市与农村这“两个短缺”必导致新的需求增加;二是超季节、反季节蔬菜的大量供应,抵消了正常季节上市蔬菜的批量销售与价格的稳定;三是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务工经商和定居,必然导致城镇人口迅猛增长和蔬菜消费成倍翻番,从而造成需求增加,价格趋涨。由此可见,蔬菜生产作为城镇“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一环,它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必然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也为他们调整农业结构,替代蟹苗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此该社区在抓好粮油棉和水产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发挥本社区水面资源丰富和土地肥沃的优势,立足高起点、高投入、高集聚、高科技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和幼蟹培育产业,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基本思路是:为了抓好蔬菜生产,应立足高起点、高投入、高集聚、高服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寻工业化、园区化、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高起点即改变过去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落后经营方式,采用公司加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成立蔬菜生产协会,按照市场需求来谋划、指导和组织蔬菜生产,努力改善品种结构,切实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高集聚即具体做到集聚土地、集中规模、集中规划、集中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份额。高服务即由社区牵头,统一规划,分期落实,逐步到位,形成规模。将蔬菜大棚建好后,租赁给农户经营,规模由小到大,形成示范、集聚效应,逐步形成蔬菜大棚的园区化、蔬菜生产的工业化和蔬菜购销的市场化。
该社区规划建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的定位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障订单生产,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反季,四季均衡”和“高中低档合理布局,早中晚熟配套栽培”,社区搭台,农户唱戏,先易后难,重点扶持,培植典型,示范推广,从无到有,形成气候,稳步推进。投资采取农民个人、社区集体、国家项目配套三结合方式承担,由种菜农户一方受益。具体投资比例为:农户40%,社区20%,争取上级项目资金40%。在每亩2个蔬菜大棚建设中,包括水电路配套设施在内,平均投资额约15000元。其中(1)不锈钢管材11000元;(2)塑料薄膜1200元;(3)种子800元;(4)其他1000元;(5)基础设施建设1000元。并成立了裘公社区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推选了法人代表,合作社成员由开始的39户扩大到现在81户。
(二)落实好的发展措施:在改革中推进,在实践中收益。
一是探寻了一条好路子。该社区积极探寻园区化、合作化的生产经营路子,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落后经营方式,采用公司加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谋划、指导和组织蔬菜生产。并做到统一规划、集中投入、集聚土地、形成规模、分期落实、逐步到位,提高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份额。由社区集体组织实施土地流转,从基地规划区农户手中按500元/亩“反租”承包户耕地,建成204亩蔬菜大棚后,再将建好的蔬菜大棚按原承包户优先的原则,以500元/亩的原价“倒包”给农户经营。探寻了一条一家一户难以实施、多数农民可以共同受益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二是实施了一套好法子。在具体生产上,社区请市、区专家和山东寿光的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试点示范。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购销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统一、三服务”方法,将生产迅速展开。试点示范取得成功后,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让菜农加入蔬菜生产协会,采取农户自筹与社区奖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投资建设蔬菜大棚。大棚建设也由社区统一规划,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积极引导蔬菜大棚向周边村组扩展,提高蔬菜生产质量水平,把60%从事种植业的劳力转入到蔬菜生产上来,初步形成了一个区域化块状蔬菜生产基地。
三是组建了一个好班子。社区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推选了法人代表,为抓好蔬菜生产组建了一个好班子。由这个班子与上海等地的销售商签订生产包销协议,并引进新品种、加强生产指导、开展技术服务。目前实施的“黄瓜—西红柿(杭椒)—西芹”三季连茬的生产模式已获得成功,每亩蔬菜大棚的年收入最低万元以上,是棉花、水稻种植收益的6至8倍,是蟹苗收益的3至5倍。204亩蔬菜基地取得的经济效益总量超过了该社区全部种植业收益的1/3。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农户得到的经济实惠越来越多,周边村组的村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都按照新设计的“黄瓜—豇豆—荷兰豆”三季连茬生产无棚蔬菜模式,扩种蔬菜,亩均纯收入可达5000至7000元。参加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近期就增加了60余户,菜地也增加了200余亩。截止目前,有棚、无棚蔬菜总面积已超过了400亩。
四是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该社区以“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系统科技培训,聘请技术员到田头现场指导,带领种植能手外出观摩学习等做法,狠抓科技培训,着力培养了一批懂科学、善经营、会技术的新型农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推动了大棚蔬菜产业和幼蟹培育产业的发展,使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新和营销路子新的新型农民茁壮成长起来。目前,全社区已形成了“家家有技术、户户会管理、人人善经营,产品有市场、增收有潜力”的喜人局面。
五是为城镇建设和企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中青年工人。据调查,该社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200余人,其中从事城镇建筑业约400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城镇商贸经营活动约400人,从事服装、手套加工等行业400余人。这些人转入二、三产业后,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府应采取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等相结合的办法,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重点加强村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市场流通建设和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使有限的财力支持与农民经营主体的自身努力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人均收入。
2、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一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自觉适应市场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促进一村一组一品,实现增优增效。大力加强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变农业资源优势为农业经济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力明显的农业“块状经济”产业群。二是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升值。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和新产业。解决粮棉油传统农产品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带动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产业链,努力挖掘农业增收的空间与潜力。三是实施优质蔬菜生产、优质幼蟹培育产业工程,扩大高效经济型农产品生产,保持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四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扩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要激发农民创业意识,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创业闯新路。要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在税收、投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予以优惠,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农民增收。如裘公社区一户农民,创办手套厂,扶植了3个配套加工点,吸纳8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年加工收入超过2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不但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乡亲们共同增加了收入。
3、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从裘公社区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做法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看,要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家庭收入,应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从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入手不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通过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向规模经营要效益。
4、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劳务输出,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输送劳动力;要促进当地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富余劳动力;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采取一部分投资由农民出工等形式转化为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开拓农村劳动力市场。
5、减轻农民负担,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急骤上升,特别是化肥、薄膜、柴油和良种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快,加重了农民负担。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强农资价格的管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各级农业和农村管理部门要扩大服务领域,根据市场行情及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有效程序,落实好订单农业,为农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在找市场、打销路、创名牌产品上做好服务。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各自的特色产业,加强特色乡村、高效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引进名优农作物品种、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方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7、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农业增效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农户的科学种、养技能和相关经营水平进行培训,使农民具有一技之长,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各级政府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民的职业和技能培训,并作为一个大事实事来办,以提高培训的适用性、针对性,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8、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连接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大市场的纽带,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要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建立基地,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培育产业龙头,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生产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促进农业产品向市场商品化转化。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行业协会等服务农业和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以保持农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