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震前异常表现


  一、动物的震前异常现象

  大量震例表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在地震前一段时间有异常表现,通常的反应是昏迷呆滞或惊恐不安、乱蹿乱跳、活动反常、不进食、不进圈栏,有的萎靡不振、条件反射暂时消失。不同类型的地震,动物异常反应的类型、分布、时间也往往有所不同。

  1、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类型

  根据动物生活环境的不同,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可分成四种类型。1、穴居动物如老鼠 蛇、蚯蚓等,临震前它们在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成群结队、互咬尾巴、携幼搬迁;惊叫惊慌、呆滞烦燥等 2、水栖动物如鱼类、蟾蜍、青蛙等,震前会浮于水面,翻腾跳跃、打旋、昏迷不动、活动规模突然改变等;3、地面动物如牛、马、狗、猪、羊、兔等,它们在震前表现为不进窝圈、闹圈、越栏外逃,不听主人使唤,或异乎寻常怪叫.或无精打采、惶恐不安、卧地不起;4、飞行动物如鸡、鸭、鹅、鹅等家禽和常见鸟类、昆虫,它们在震前表现为不合常规的惊飞惊叫,不进窝或撞笼.改变栖息方式等。

  2、震前动物异常的地区分布

  震前动物异常的地区分布跟地震震级和地质构造有关。震级越大,动物异常反应所涉及的范围就越大,一般5级地震的动物异常只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而6级地震则异常范围达数十公里,7级地震则动物异常分布在数百公里范围里 愈靠近震中,动物的异常就越明显、种类越多,异常的行为就愈强烈,如唐山7.8级地震前有3O余种动物在300公里范围内发生异常,震前一天内的最大发生值为1118次。

  3、震前动物异常的出现时间

  动物的震前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现象。愈接近地震发生的时刻,动物异常的种类愈多.异常愈明显。动物异常多数集中在震前l一2天内出现,短的几分钟,长的出现在数天到数十天内。据统计,动物异常出现的通常时间为:狗,震前0.5小时至2天;鸡,震前1---3天;老鼠,震前1— 5— 15天{鱼类,震前几小时至1O天;鸽子,震前几小时至1天;蛇,震前2—3天;猪、牛、马、羊,震前几小时至1天;老虎、熊猫、天

  鹅,在震前几小时。据此,蛇、鼠、鱼等动物出现异常的时间比鸡、狗等早2天至1个月.鸡狗出现异常的时间比猪、大牲畜略早,这样就形成了震前动物出现异常的序列性:蛇一鼠一鱼一鸡一狗一猪⋯ 大牲畜一发震

  二、动物震前异常的原因

  地震前动物确有异常反应,这是被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所证明的。那么.动物在震前出现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尽管目前对此尚无法作圆满的解释,但不外乎是内、外因造成的

  1、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外因

  地震形成地区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是引起动物异常反应的外因。伴随地震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地的振动、大地形变、大地电流电位场变化、临震发光、天气的异常等五个方面。

  (I)地的振动。在岩石发生破裂之前,常会局部地产生细微的破裂和错动,其特点是振动的频率较高,人所感受的声频率范围最高为2O多千赫,但狗可达35千赫,小家鼠可达95千赫,这几种动物在震前能感受到这种刺激。

  (2)地震前,地壳产生形变而导致了地下水水位、水温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甚至有某些气体溢出地面,产生各种嗅味或雾气。地下洞穴的过分潮湿、土温升高、气味改变等可成为穴居动物逃出洞穴的刺激因素;地气的散发也可能引起地面动物出现不适应的感觉。因而震前出现蛇出洞,一些家禽嗅地扒坑等现象。

  (3)大地震发生前,岩石层在破裂前会发生尉烈形变,导致大地电流与电位场的异常变化和地下电导率的增加,弓I起生物电的变化,刺激动物机体发生一定的反应,有人认为鲶鱼的异常反应可能与大地电流变化有关。

  (4)地震前的一段时间,在包括震中区的相当范围的上空,可能出现临震发光,这种光可能引起动物的恐惧、惊叫或逃窜。

  (5)地震前,天气有反常变化,如异常的降水、降雪、下冰雹,特别是久旱后连日阴雨,气压下降,气候沉闷,突然狂风大作、尘昏等。震前天气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敏感动物的反应异常。

  2、震前动物反应异常的内因

  地震前动物发生异常反应的内因是动物具有特殊的感受器。所谓感受器是由特化了的、对环境变化有选择性反应的神经末梢加上有关组织构成的,如人的舌头上有许多突起,这些突起就是感觉味道的感受器。外界的刺激(即上述外因变化)以某种形式的能量作用于感受器,如光对感受器的刺激以光能的形式,热以热能,电以电能等。动物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反应这个过程可归纳为:外界刺激一特殊感受器一传入神经纤维一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一传出神经纤维一效应器一动物异常。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特殊感受器,感受不同种类的地震前兆因素。例如t(1)鱼类:分布在眼窝周围及鱼身侧面中间的普通测线器官和内耳等感受器,

  可以感受到人所感觉不到的地震波和海啸一即低于2O赫兹的次音频;(2)蛇类:蟒蛇科的唇窝和蝮蛇、响尾蛇的颊窝都有一层特殊的热感受器,甚至可以觉察到o.0018℃的环境温度之变化;(3)鸟类:在腿部、翅膀、嘴、舌、脚爪等处分布着许多对机械振动极其敏感的振动感受器能够直接感知地震前较高频率的前兆振动,从而表现出惊飞等惊恐状态;(4)蝙蝠:具有“超声耳 这种特殊的听觉感受器,能敏捷地觉察到地震引起的地声中的超声波{(5)老鼠、猫、兔、兽类、灵长类}在肠子膜、骨间膜等处有环层小体这样的机械振动感受器,能探测到震前岩石微裂所辐射出来的地声信息,进而出现惊恐外逃、迟顿等现象;(6)狗:听觉好,嗅觉灵敏,故在震前出现焦躁不安、狂奔乱吠等异常行为;(7)羊:在羊蹄上分布着灵敏的机械感受器,能感受地震前地表传来的振动信号而不进圈或乱窜。当然,地震前某些因素的变化不在动物敏感范围之内,动物就不出现异常行为。

  三、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利用

  既然动物有特殊的感受器对地震前兆信息有特别敏感性,并在震前发生异常行为,那么就可以为人类所利用,为分析预报地震服务

  1、建立动物异常的宏观监测网。从上可知,震前动物异常是一种很重要的临震现象,因而收集动物震前异常反应资料作为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的宏观监测指标,是很有价值、大有前途的。动物随处都有,出现异常也容易被人发现,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动物的地震观测网,则能比较直观地监测地震的发生、发展。为了进一步搞好闽西的地震监测工作地区地震办在地委、行署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正在布设十五、六个动物异常观测点,拟在近期内迅速建立动物异常宏观观察网,这是搞好地震群防群测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科学地识别动物的真假异常。尽管动物异常对地震预报很有意义,但反过来说,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因素引起的。一些与地震前兆不相关的环境因素变化,诸如气候、季节、饲养状况、生物干扰、污染等公害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疾病等也会引起动物的行为反常。例如塘水污染可能使大批鱼死亡;鸡在平时也有上树的习惯;台风暴雨后老鼠也会逃跑,季节更换时搬家也会出现老鼠咬尾巴的现象;雌性动物发情也会出现烦燥不安的情况等等。困此,一旦发现动物行为异常,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长期的实践经验,排除干扰因素,区别真假地震异常”地震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通常情况下其种类是由一种到好几种,数量由少到多,反应由不强烈到强烈,地域分布由零散到集中,由外围到中心,呈现一种发展趋势。

  3、利用动物异常综合预报地震。在当前微观异常预报地震尚不过关的情况下,利用动物异常预报地震还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当然,一次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宏观、微观多方面的异常,且宏观异常还包括水位水味的变化、天气的反常、地声地光的出现等多方面的情况。所以,在利用动物异常预报地震时要综合宏观、微观的其它方面异常资料作全面分析,判断发生地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