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央企不断大手笔地拿地,并在全国各地频频成“地王”,一直被媒体热议。其间,由于中国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不差钱”的央企高价拿地,从客观上讲,确实起到了助推房价的作用。因此,国民纷纷指责央企缺乏“全民所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缺乏企业道德。
就在前天,国资委发言人还忙着为发改委主任张平帮腔,希图证实张平“4万亿政府投资一分都没流入楼市”的论断,但北京市一天产生三个“地王”,且均为央企的事实,使余音缭绕的温家宝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承诺化为泡影,中央政府的尴尬显而易见。面对因此而燃起的民众之怒,今天,国资委终于痛下决心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如果抛开社会责任、社会道德不论,央企参与房地产开发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首先,因为资本的趋利性,央企作为企业,也必须要面对。这几年,“房价涨”带动着“地价涨”,“地价涨”又推动着房价涨”。如此一轮一轮地往上涨,使投资房地产变得利润诱人,从而刺激着资本迅速向房地产业流动,众多本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也纷纷将手中的余钱投向房地产,央企当然也不甘示弱,纷纷组建房开公司参与房地产开发。地产业丰厚的利润,对于任何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都会产生极大的诱惑。其次,央企作为企业,投入房地产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单从“国有”角度去考虑,他们从事房地产开发,还可以让国有资产升值,理论上讲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再次,央企进入地产业很容易。由于央企本身就不差钱,且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信誉度,融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民营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行业,很适合资金雄厚的央企进入。最后,“权责不对称”也是央企进入地产业的重要原因。央企不断疯狂拿地的背后,肯定有一些是事先对成本核算不准,对风险评估不足。更重要的原因,如果最终亏本了,决策者也不用自己掏腰包,何况央企老总经常更换,最终大家也都无需担责。
但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开发,并不能有效改变目前中国房价的走势。因为导致目前中国的高房价,央企的推波助澜其实作用很小,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房地产一级市场长期实行的“饥饿型投放模式”,导致土地长期的供给不足状态,而且已投放市场的土地,因为国土部门的管理不善,也不能很快变成商品房,使房开企业能够“坐地生财”,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有鉴于此,要想遏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还是要在平衡“供求关系”上多动脑筋。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大土地的投放力度,面粉多了,还怕没有馒头供应?另一方面就是要整治土地市场,让所有应开发的土地尽快变成商品房,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让目前供不应求的房地产市场变得供需平衡,最终达到遏制房价飙升的目的。
我的相关文章:
驳“4万亿一分钱未流入楼市”论
打击涉房腐败,才能“房价可控!”
“国十一条”以遏制投资调控房价,是舍本求末
“国四条”未提治“捂地”,令人遗憾
房价暴涨,源于捂地,根在行政不作为
治捂盘不如治捂地,房产调控渐入佳境
新闻链接:
国资委称78家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