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不抗争?


 
  最近吴康宁先生在《教育参考》2007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你为什么不抗争》。文章的缘起是一个14岁的初三女生因为忘记做作业而受到老师劈头盖脸的厉声训斥,而这个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抗争,便在半个小时后回到家中痛哭一场,然后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狗从24层楼窗台上跳自杀而死。这个事情引发了吴康宁先生深深的反思,这次他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味谴责老师行为不当,或者采用老师多么不以学生为本之类的惯常说法。而是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学生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脆弱,为什么连抗争都没有,甚至争辩都没有一声,就这样无声无息去寻了死路。吴先生为了探究原因,还亲自去问过几个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问他们如果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待遇,会不会抗争?如果不抗争,那是为什么?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一位小学生说:“老师成天训人,凶巴巴的,谁也不敢顶嘴。”初中生说:“干吗要对着干呢?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高中生则说:“抗争了也没有用,老师才不会听你的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老师的回答却是不会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与批评,因为这样怕学校的秩序会乱糟糟的。编者给出的阅读提示是这样的:学生只有学会抗争,才有可能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敢于并善于坚守真理,坚持正义,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有尊严的人。才有可能更好地辩明真相,敞现自身,排解精神痛苦,避免心灵创伤,并有可能防止或减少悲剧的重演。

  

  从以上这些信息来看,问题并不是个别人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文化氛围及学校教育缺乏的正是民主的空气,没有公民教育观及公民教育价值的追求。确切地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奴才,而不是公民。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教师,他们的回答是多么惊人的相似,而且是多么的吻合啊。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学生甚至从小学时候,他们的天真无邪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年纪仅仅是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本来正应该是充满活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但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下,变成了一只只温顺的小羊羔。他们年纪轻轻,身上已经没有半点野性了。如果就此一味地指责学生,恐怕也不公正,学生不正是在长期的这样的教育下变成这样的吗?但是一味地说,老师素质太差恐怕也不合理。因为一些学校在招聘新老师时,第一条就是要求能够镇住学生,所谓能够镇住学生,是意味着什么,仔细体会一下就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要老师整天“凶巴巴的”。可是,老师自己愿意这样做吗?当然不排除有些老师希望学生在他们面前服服帖帖,唯命是从。但是,根据我在中学当老师的经验,其实老师如果整天凶巴巴的,对他们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是非常容易损坏健康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一般也不愿意去这样做。如果不是学校把评估老师的标准,特别是课堂纪律强调得那么重要,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个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他们一般是不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去动这个肝火的。但是,当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成为学校也成了“严师”的重要标志时,当老师在学生考试成绩面前面临淘汰的威胁时,一些老师做得过火一些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即使有点过火,也不至于不声不响就去跳楼自杀啊。至少应该主动与老师交谈交谈,或者老师训完学生后还要及时地另外找时间与学生好好谈心才是。但是,这些人间的教育悲剧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漏洞,制度的缺陷,公民观念的淡漠等等,都可能是我们的教育的致命伤。但是,突破这个问题关键在哪里呢?

  

  我以为可能还要从重新反思我们的办学理念入手,反思与批判我们的文化传统。现在在校园里兴起读经运动,实际上是有一些人还嫌我们的学生不够听话,嫌我们的学生与老师的奴性还不够。如果不把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弄清楚,这样的教育悲剧恐怕还是要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在学校进行公民教育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一个具有公民素质的人,他会对于不合法,不合理的事情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抗争。既不是消极无为,默默承受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待遇,也不会因此就做出过激的事情来。这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最大的区别。公民是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与人格尊严感的。他不会无端去损害别人,践踏别人的人格尊严,也不会逆来顺受默默无条件地接受别人把极不合理的东西强加在自己的身上。抗争是必要的,但是懂得如何抗争可能更为重要。敢于抗争是勇气的表现,懂得如何抗争是智慧的表现。这二者作为公民素养都是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平时根本不可能会有这些方面的教育。听话,服从,考出好分数就是我们的好学生的标准。如此,我们的学生还能够会有什么?现在只要到学校去看看,就不难发现,我们发明并且积累了许多种对付学生个性的办法与经验,而且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而这样的方法往往又得到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默许,得到他们的承认,甚至因此而获得种种荣誉,成了成功的榜样和学习的榜样。这正是我们的教育走到一个死胡同的原因。一个坏教育远远比没有教育要来得可怕得多。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严重缺乏批判性的反思,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到管理,无不是如此。教育批判与反思,在一些人眼中成了故意与人过不去,成了难相处的人,成了某些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一个学校的教育气氛,都成了非常不利学生个性形成的因素,学生的野性就是这样完全泯灭了。

  

  我记得胡适先生曾经在77年前对青年学生们这样说:“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铎曼医生。”77年过去了,现在再反思我们的教育,试问我们国家有几个学校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有几个老师懂得胡适所说过的这段话的意思?又有几个校长敢于像胡适先生这样面对学生讲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来?我们现在的教育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现在应该是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教育法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的时候了。

  

  2007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