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乡 骄 子 续 新 篇
———宣州区水阳镇新建村新农村建设发展摭记
座落在水阳江畔水阳镇郊的新建村,辖21个村民组,670户,2386人,3304亩耕地,1198亩水面。这里临江伴镇,靠近市场,沟渠纵横,水网发达,“水—裘”(水阳至裘公)公路穿村而过,“水—杨”(水阳至杨泗)和“水—雁”(水阳至雁翅)公路贯通环绕,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狭长呈东西走向的自然村落,幢幢别墅式新楼房在绿树掩映中排列,村庄建设规划有序,农户家庭内外整洁,房前屋后得到绿化,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过去新建村家家粮油棉,户户小而全,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农业为主,“靠田营生”。和邻村相比,近在咫尺,如隔天涯,似乎是个被市场经济“遗忘了的角落”;又如在闹市玩丢了的孩童,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如今有人回想当初,不觉由衷喟叹:“那时的新建人真傻,手边捧个金饭碗,往嘴里扒的却是温饱饭!”实际那是长期被计划经济思想禁锢了的新建人,面对蜂涌而至的市场经济实践踌躇观望的产物。
现在不同了,前后不到十年,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人立足镇郊,在办好“不冒烟的工厂”,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鼓励村民发挥“离街近”的优势,进镇经商兴业。有的从做小生意开始,有的从做小工开始,从零起步,走上多业兼营、发展家庭经济的新路。1999年是该村一个发展经济的里程碑。
当年第一届担任村支书、主任“一肩挑”的丁柏玉,决心对新建村经济发展路子重新思考和定位。他要让新建村的面貌在新的两委一班人手中翻个过。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最后支村两委达成共识,利用本村靠近水阳集镇市场的优势,创办农业企业,发展蔬菜生产,进行示范引导,尝试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当年村投资2万元建起了17个蔬菜大棚,租赁给农户生产蔬菜,并派村农技员外出学习,回村指导,生产超季和反季节上市蔬菜,推动了全村的蔬菜生产,在该镇率先启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到2001年,新建村先后建起了近百个大棚,农户家庭经营投资额达到40万元,全村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稳定在100亩以上。该村蔬菜生产一般一年多茬,亩均收入5000多元,纯利润4000元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他们这一围绕市场需求,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实践,不仅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使支村两委干部坚定了发展经济的决心。丁柏玉曾深有体会地在村民会议上总结道:“发展农村经济一定要‘敢闯’、‘敢试’、‘多种经营、多路突进’,决不能在粮油棉生产这一棵树上吊死。”
2001年,村两委又独辟蹊径,学习外村经验,引导村民挖田培育蟹苗,尝试走河蟹经营产业化道路。村干部带头落实,率先垂范。丁柏玉接下别人丢下的4亩大棚蔬菜,挖了5亩蟹苗培育池,还与人合伙承包了50亩水面,脚踏实地领头搞起了农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示范引路,从自身做起,在干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一方面敢冒风险,在全村带头实施农业生产转型,推动农村经济转轨提速,实现全家年经济收入3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支委王建生挖田12亩,年产蟹苗15万只,承包水面20多亩,纯收入5万多元。村委孙金龙挖田7亩,年纯收入2万多元。支委孙汉兵,种植大棚蔬菜5亩,承包水面20亩,年收入5万多元。在全体村干部带动下,新建村挖田培育蟹苗发展到1400亩,精养成蟹发展到3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2%。养殖大户杨春喜不断做大蟹苗产业,在江苏如东县开发了150多亩滩涂,选择个大体壮的亲蟹,繁殖大眼幼体,拉回本村200多亩蟹苗基地培育幼蟹,同时在本镇和邻县市承包数千亩大水面,养殖商品蟹出售,年收入30至5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业首富。村两委为了更好地指导幼蟹生产,还专门成立了蟹苗养殖协会,一方面在生产技术上为农户提供服务;一方面在销售上为养殖大户进行代理,使全村的幼蟹整体价格和经济效益同步上升。目前该村大沟养殖户超过150户,挖田培育幼蟹超过320户,全村年养殖水产品、幼蟹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元。
新建村人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也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做好做大农产品强项,在市场上要能站得住、立得稳,这样经济效益才能得到保证。新建人在农村变革中还逐渐认识到,农村要发展,必须减少务农人口。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减少农民。如今水产养殖业发展起来了,河蟹经济已形成了新的产业,在全村的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居其一”。村两委又发出号召:富余劳力可实行土地流转,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可经商兴业,从事水运,也可加入建筑业行列,真正找不到新路子的,可以去收废品。全体村民要多业兼营,多头创收,把种田这个“主业”变成“副业”,在非农经营上大做文章。
新建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积累了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开阔了视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中选准了适合村情的突破口。短短几年下来,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取得了辛勤的收获。
新建人拥有5支建筑队伍,其中远近闻名拥有50人以上固定规模的业主有:陈红平、孙秀兵、左木根、孙建平。全村从事建筑业的总人数达到200多人,劳务收入超过350万元。
新建人拥有1000吨以上的铁船11条,运输吨位1.5万吨;2000至3000吨的铁船6条,运输吨位1.7万吨;3000至4000吨的铁船3条,运输吨位1万吨;4000至5000吨的铁船4条,运输吨位1.8万吨;5000至6000吨的铁船2条,运输吨位1.1万吨;6000至9000吨的铁船1条,运输吨位0.9万吨;合计全村拥有铁船27条,运输总吨位7.8万吨,投资总额约7800万元,年运输纯收入超过1000万元。
新建人拥有一支50余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活跃在城乡结合部和各行各业,从事商贸、购销、代理、总收入超过200万元。远近有名的购销大户杨春喜、何以军等,在繁殖毛仔(大眼幼体)、培育蟹苗、养殖鱼蟹的同时,从事水产品经营,年购销总额近千万元,年纯收入超过300万元,搞活了当地的鱼蟹和蟹苗经营,有的被宣州区委、区政府和该镇党委、政府连年评为优秀“农民经纪人”和“农民致富带头人”而受到表彰奖励。
新建人还拥有一支近200人的废品收购队伍,这些中青常年累月奔波于十乡百村,在宣州北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废旧经营产业。其中石坝、汪旱、新东、新西、光明、三桥、高坝、曙光、跃进等9个村民组约80%农户从事废品收购、拆卸,他们的足迹跑遍了邻省、邻市县的山山水水,从零星收购到汇总分类,从多点集中到规模经营,年总收入突破150万元,户均1.5万元。光明村民组杨福林、杨双珠,他们身背蛇皮袋出门收购,连年收入2万多元。新东村民组许文波、张国栋,高坝村民组唐传文发展到设点经营,连年收入少则3万,多则5、7万元。目前这个“废品收购村”已成为方圆百里的“江浙废旧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废旧产业”,并有下列分工:第一类设点经营,自己当老板,近收远销;第二类信息联系,拎皮包,打手机,零星调集,汇总销售,当中介人;第三类走村串户,背蛇皮袋吆喝,定时上门,随行就市,灵活经营。该村大户唐小马靠收废品起家,从背蛇皮袋零星收购、当中介人,到设点经营数十年,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四五百万元。五年前自己打造了一艘3000吨的铁驳船,高价聘用1名船长和2名水手,跑起了长江运输;还投资数十万元,在江苏高淳县城开办了装璜一新的大酒店,聘用了1名当地人任经理,自己兼营数业,当起了跨行业大老板。另一废品大户许文波,目前总资产,包括流动资金在内,也足有三五百万元。他与本村唐传文俩一道,在里桥镇白云村购买了100亩山场,总投资1000万元,正积极筹建全市最大的生猪饲养基地,生产规模为种猪(母猪)500头,年出栏商品猪6000头,年产值达 万元。“收废品也能发大财”,现已在全镇农村传为美谈。
新建人变富了。村班子工作更加务实。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他们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率先启动。
1999年8月,村小学教学楼拔地而起,附属工程一应俱全,绿化的校园十分美丽,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使村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
2000年10月,6个标准化台区和电站站房实现了市级达标,1000多根更新的电杆将农用排灌、照明线路,分别送到了田头和农家各户,全面实现了村级规范化安全用电管理,全村670户照明、320户养殖家家装上了新电表。
2001年5月,村广播线路和线杆全面整改,广播机房等设施全面更新,全村安装大喇叭27个,通播率达100%,进一步强化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宣传,强化了对村民的科技推广和生产指导。
2002年10月,日产500吨、高达27米的自来水供水塔矗立村中,仅仅半年时间,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站在远处极目眺望,这高耸的自来水供水塔,为新建人平添了一道新的风景。
2006年5月,在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市网络公司将镇区有线电视向农村延伸,村集体按每户补贴300元,不到5个月,新建人家家户户率先享受到了数字电视那台多节目又丰富的新内容。
2006年底,一条宽4.5至5米、总长3公里的村级主干公路连接全镇,贯通“水—裘”(水阳至裘公)、“水—杨”(水阳至杨泗)、“水—雁”(水阳至雁翅)公路。2007年底,均宽3.5米、总长6公里的组级支干路贯通全村21个村民组,实现了新建几代人梦寐以求“村村通”、“组组通”公路的美好愿望,从此彻底结束了村民“上街”肩挑手拎划小船的历史。
以上各项新农村建设事业总投资达到350万元。这些来自不易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使全体村民笑逐颜开,也使新建村两委干部们扬眉吐气,更使该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而欣慰,兄弟村感到羡慕,邻乡干部由衷钦佩。
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后,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2007年上半年,继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场会后,村两委再一次组织召开了全村党员、村民组长和致富带头人会议,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三桥村民组为整洁型示范点。并由书记牵头,组织三桥组在外建材经营户刘可民、上海广告公司经纪人羊国荣、刘启兵、包工头刘永华等四人,到本镇省级新农村示范村新珠村和裘公社区及长沟村参观学习,征求他们对建设三桥示范点的意见。回来后四人带头捐资,其中刘可民捐资6000元,羊国荣、刘启兵、刘永华等捐资2000元,加上村民组理事会刘新民、钟竹华、吴东升、刘小春、朱海兵、袁春男等6人各捐资1000元,加上村民你家五百、他家两百的捐资在内,群众自发集资3万多元用作安装村民组路灯和筹建文体活动中心启动资金,支持本组示范点的建设事业。这一举措激发了周边村民组致富大户的热情,新东组许文波、杨双珠和新西组李春狗、李代红、谢福宏等众多村民纷纷为本组建设解囊相助,有的捐资数千元,有的捐资几百元,从整沟修渠、填宕灭蝇、整治卫生、安装路灯开始,正式拉开了全村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发展的序幕。现在我村夜晚灯火通明,路人不绝,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像城里人一样开始发生了新变化。
据了解,在新建村,农民建房相对集中、村庄卫生得到规划整治的村民组约占60%。在村民各类建房中,别墅式新楼房约占50%,普通楼瓦房约占40%,在上海、宣城等城市和水阳集镇购买住宅、门面房户约占10%,建(买)房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
据调查,在新建村,有18户村民购买了自用车。全村共拥有货运和自驾车18辆(其中桑塔拉9辆,面包车7辆,货车2辆),投资额达100万元。家用摩托车、电动车基本普及,最多的新王、三桥、光明、新东、新西、汪旱、石坝、中心、新村等9组达8辆以上,最少的曙光、跃进、占庄、西王也有5辆左右,一般村民组6至7辆,全村合计达153辆(摩托车占70%,电动车占30%),平均4.5户拥有1辆,投资额达60万元。
据统计,在新建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实施卫生间、洗浴室一体化配套改造的农户计202户,普及率达30 %;购置和使用空调户的农户计151户,普及率达23%;仅此两项投资额超过150万元。
村交通、电力等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后,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支村两委又把招商引资摆上了工作日程。
针对镇政府改革教育事业和合理配置师生资源,将村小学和中心小学合并后闲置下来的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对外招商引资,以46万元价格出让给浙江老板在当地办起了一家130多人规模的服装厂,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解决了本村50多名妇女就业,增加她们家庭收入50多元。
针对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们关于村里缺少一个象样的村部及配套办公设施的要求,村里将十年前用来办公的旧小学修缮一新,以10万元价格出让给本村豆制品生产加工老板陈后景(人称“小眼睛”),在当地办起了一家年产5000万块“水阳干子”的规模加工厂。解决本村富余劳力就业23名,增加农民家庭收入5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结合上级“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利用废弃的低洼田和迁移的旧坟地,投资30万元,建起了功能配套的办公场所,新村委会共两排12间平房外加门楼和院子,有支村两委、民兵、共青团、妇联、计生、综治办公室及广播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电教、电脑室、档案资料室、值班室等,院子内有兰球场、2台乒乓球桌,以及旗杆、自来水、卫生厕所等附属设施,使用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并通过上级的检查验收,得到区委组织部领导的肯定。
在新建村,两委一班人时刻牢记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聚财办事,把集体有限的资金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上级来人招待和召开各种会议,包括办公经费在内,每年各项开支控制在2万元以内。村干部工作轮流值班,并热情接待和服务村民。镇上来人和村干部生活,一律吃盒饭,提供每人5元一盒的工作餐……
与之相反,村两委却对历届退下来、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老干部、老党员和连续任职20年以上的村民组长,按每人每年120元标准,统一颁发年度生活补贴。在全体村民统一享受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历史上对村集体有所贡献者,体现“老有所补”,并根据村集体财力的不断壮大逐步提高补贴标准。
新建村每一步发展,每一年新的变化,党员、群众和老干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三年一次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体党员、组长、代表和村民,在为他们评分提名的同时,会再一次投上一张自己的举荐票、信任票。
2008年3月19日是又一个分界线,新的村两委成员个个连选连任,丁柏玉则以村民高达95%和党员高达98%的得票率,被大家连续四届推上了支书、主任“一肩挑”的重要岗位,新建村历史上第四次,人民自主选择了“一元化”领导体制。人们不禁要问:“他年轻的肩膀还行吗?”群众的信赖是最好的肯定。他通过历届任职和实践,带领村班子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党员和村民们这样评价村班子:“他们的述职报告,桩桩件件,清楚明白;他们的工作承诺,说到做到,从不落空。”
政府干部们这样评价书记:“他为人正直,对领导和群众一视同仁,不论对一般干部还是镇上领导,他都一个样,接待上统一标准。老百姓找他办事十分热情,能办则办,不能办或者办不了跟人讲清楚。对于不公不平的事,他不怕得罪人、敢于得罪人,但在村里他威信却很高!”
党政领导评价说:“老丁这个人党性强,工作有魄力,干事情认真、负责、要面子,他对你承诺的事,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而你向他承诺的事,办不成可不得了,他非要缠死你不可,弄不好还向你发火。这个村班子很团结,各项工作十分得力!”
此次丁柏玉走马上任,他带领村班子深入老干部、老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和致富能人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思想,听取意见,向群众通报村情帐目,健全制度,接受监督,增强透明度。还带头拿出了三年工作计划和目标与措施,经过会议讨论通过后,打印汇编发到各个党小组和村民组,作出工作承诺,接受党员和村民监督,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要努力完成新一届两委工作使命,必须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入手,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总揽村级工作全局,采用多种办法和措施,加快集体经济和家庭经营增产增收全面发展。
具体为:一要抓好6支队伍,二要争取有关项目,三要努力招商引资。
抓好6支队伍,即抓好“两委”自身建设。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班子整体素质,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抓好村民组长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发展非党村民组长、致富能人和女性青年入党,使村民组长具有“五大员”功能(即民事纠纷的调解员,计划生育的信息员,规费征收的宣传员,防汛抗洪的组织员,村组建设的管理员。其中是党员和党小组长的,还具有推荐积极分子与发展对象的培养员功能)。抓好村民代表队伍建设。对村民代表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在支持配合两委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使发展入党的新党员,在党性上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个人利益服党的利益,党的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始终确保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变。抓好综治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综治信息员由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兼任,与上级组织相联系,在党总支与村委会的领导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治工作网络,全面加强治安和民事纠纷调解,确保本村社会稳定。抓好党小组长、村财务监督小组队伍建设。党小组长是党员队伍管理与发展的骨干,村财务监督小组具有监督村委会财务收支合理支出的职能,二者都应选拔公心强、有责任感和敢于维护集体利益的优秀同志担任,并与村民代表、两委干部一样实行履职任期制,同期换届,同步履职,实行义务劳动,享受误工补贴。抓好非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非党积极分子队伍要连年稳定在15~20名之间,以利于坚持好中选优、有计划培养和动态发展,从而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党总支(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以上6支队伍是村级党建的重点,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伟大之处,是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从此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党指挥枪”和党指挥军队的转折,从而保障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创新党在农村和基层的建党思想和学说理论,把党组织延伸到最基层,做到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各行各业。在农村逐步实现党小组长、村民组长“一肩挑”,就是要把党组织活动扎根于群众中间。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要围绕“经济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这种工作机制,以确保党在经济发展领域和各方面的强有力领导,为总支全面实施党建新思路奠定工作基础。
争取有关项目即立足村情实际,看准好的农业改造、污染治理、科技发展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项目,利用临江镇郊特有的地理条件优势,争取上级领导支持,以配套资金立项,促进增产增收,实行可持续发展。
努力招商引资,即利用村级水面资源和交通优势,实施东向战略,迎接江浙沪经济辐射,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外提供优惠条件和服务,吸引外地客商和当地能人来村兴办企业。
总体上,要立足村情,调整产业结构,抓好开发性农业,打好优势牌,利用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引进非污染、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和农民家庭收入。
在新建,人心思变,人心思干,这是该村近十年剧变的内在依据,也是党员干部示范引路的联动效应。更重要的是新建人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正如党中央所要求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样,人们的思想更贴进时代跳动的脉搏,起初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今则是通过“卧薪尝胆”、“十年拼搏”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十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在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同时引导群众多方致富,取得了喜人的新成绩。由于村级各项工作名列前茅,进入全镇先进村行列,1999年以来,该村党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武装民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性农业)、初级卫生保健、人口普查等工作先后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党总支),连年获得镇党委政府颁发的“村级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二、三等奖和特等奖。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村”和“小康达标村”;被宣城地委授予“红旗党支部”; 被宣城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 2006年11月还被宣州区委区政府授予“2001~2005年全区普法和依法治理先进集体”;2007年10月被安徽省委组织部授予“2005—2006年度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由于新建村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丁柏玉本人也先后受到市区镇三级“优秀党员”、“先进党总支书记”等表彰。
编后注: 美丽富绕的金宝圩水阳大地,哺育了新一代勤劳、开拓、求实、创新的新建人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富裕安康将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我们坚信,明天的新建村,必将是腾飞的水阳大地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宣州区水阳镇新建村新农村建设发展摭记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