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叫我的昵称是“小狗”,后来到上学的时候,我的家人就统一叫我“岳岳”,不过在方言里,这两字所发的音与普通话完全不同,而且几乎找不到对等的发音的,用汉语拼音也拼不出来。而到了更大一点,则升级为“小岳”,那似乎就是比较近的邻里与亲友称呼的昵称了。当然,在小伙伴之间,除了好朋友称我“小岳”以外,普通的小伙伴之间则以外号相称,我还记得的外号有“袁大头”(来自于袁世凯的外号,尽管我自己的头一点也不大)和袁圆蛋(这个与反袁世凯时候的有个民间流传的口号有点关系,是有人从历史书上看来的)。
我想大致大家的昵称的来源不外乎就是那么几个:一个是家人小时候用动物给你起的昵称,通常是小狗、小猫、小虎、小兔、小羊、小牛,也有叫小猪的,也有把这些动物名双起来叫成牛牛、羊羊之类的,但叫小鸭小鸡小鹅的几乎没有,这与家禽与宠物的可爱性及与人的亲近性可能有关,也可能与把人叫贱一点好养的文化传统有关,很多农村就有把孩子叫成狗剩、牛蛋什么的;第二个是用学名的最后一个字加上小字或者双起来形成的昵称——娜娜、鹏鹏、琴琴、威威、婷婷、香香,或者小娜、小鹏、小琴、小威、小婷、小香,我甚至有一个好朋友把自己的两个双胞孩子昵称起为滚滚和蛋蛋,而另外有个朋友把自己与兄弟的孩子的名字起为动动与乱乱,这一类更有可爱性、现代趣味性与城市性,并且日益有朝向学名化的趋势;第三类是由恋人用学名中的一个字起的昵称——田、雨、月、钟、宁等等,这种昵称如果由其他人来喊就显得肉麻,而唯一例外的大概是老外,因为他们习惯了喊你姓名中的名,对于那些单名的中国人第一次被外国人那么喊的时候多少有点不习惯;第四类昵称也是由恋人赋予的,与第三类比起来现在更流行一些,这类昵称主要是用宝啊贝啊的来变换,比如宝宝贝贝、亲宝爱贝、大宝小贝、猪宝熊贝、天宝地贝、大宝大贝、小宝小贝,只要愿意这宝贝系列就可以演绎出很多;第五类还是由青年恋人通过起外号的方法,尤其是类幼儿的形象法发展出的昵称——龟毛、大屁股、花生米、熊掌、口水、桃花、土司、小地主婆、长工、虾米、毛毛虫、小王八等等,原则上是怎么好玩怎么来;第六类是由网友之间形成的昵称,通常与网名有关,也与在网络空间中的互相逗嬉时形成的称呼有关,比如我因为每年根据生肖MSN签名,而分别得名鼠爷、牛爷,还有的人比如叫:一口香、活腻味了、麻辣管道工、房奴、犯贱专业户或芙蓉姐姐。
昨日场景:
出席中印论坛,发表演讲:中印人民心目中的对方国家。出席复星集团品牌论坛,作为讨论嘉宾参与对话环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今日小诗:
夜作
深宅重楼啼夜莺,
明灯华表照丹青。
春发一枝羞明月,
别有勤心动三更。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云豆蹄花
新鲜猪蹄四只,摘净猪毛,每只分割成四片。净水中煮开十分钟,倒水洗净。再放入新水,在高压锅中煮开后压二十分钟,倒入砂锅中续以小火煮之,加入云豆,炖一小时。加姜少许,食盐酌量。以大碗盛之可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