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獒性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


宽容、直率、敏锐是荒原作家杨志军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中国兰州首届藏獒文化节开幕之前,我和杨志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让我们做只藏獒吧!” 一句富有寓意的谈话,拉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交谈的整个过程中,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的杨志军,如他所欣赏的藏獒一样,有着爽真性情。对所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拐弯抹角,力求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讲述自己的思想时,是那般的痛快淋漓。对藏獒、对文化,对小说都有着他自己的真知灼见。 A、关于藏獒。 记者:有人说《藏獒》是一部借“獒性”呼唤人性的小说,它提倡忠勇、责任、牺牲、规则等,您怎么看? 杨志军:这里的獒性是指“文化獒性”,是人性指标的另类显示,是我们极端缺乏的道德良心的体现。我写藏獒,也有一种用动物启蒙人类的冲动。藏獒是一种高素质的存在,在它的身上,体现了青藏高原壮猛风土的塑造,集中了草原的生灵应该具备的最好品质:孤独、冷傲、威猛和忠诚、勇敢、献身以及耐饥、耐寒、耐一切磨砺。它们伟岸健壮、疾恶如仇、舍己为人,是牧民的保护神。说得绝对一点,在草原上,在牧民眼里,道德的标准就是藏獒的标准。 记者:您怎么看待藏獒这种动物? 杨志军:藏獒是我最喜欢的动物,藏獒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人类社会缺乏这种精神。通过这种符号要传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符号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违背人类生活的规则,尤其是它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值得人类借鉴。 记者:我们从藏獒身上应看到什么? 杨志军:通过藏獒,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种态度,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格,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藏獒体现出了很多人类无法做到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追求并有所建树,但是很多人连最起码的修身、齐家都做不到,怎能做到治国平天下呢? 记者:藏獒和人类比较,目前人类缺乏哪些东西? 杨志军:在如今这个经济社会里,很多人显得浮躁、自私,走入了极端的利己主义。正如一场大雨过后,淋透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人缺乏一个支点和塑造一种风骨。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提倡一种相互忠诚和信任。 B、关于藏獒精神。 记者:你怎样看待“藏獒精神”? 杨志军:藏獒蕴含着很浓的精神,这种动物有着许多优点,比如勇敢、无私、忠诚,而这些优点恰好是人类所缺失的。我对藏獒的呼唤、对藏獒精神的赞美,其实是对人性的回归。 记者:藏獒有这么完美,难道就没有缺点吗? 杨志军:有,比如说冷漠,还有孤傲。在我看来,藏獒已远远不是动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我所看重的就是这种符号带来的积极作用。而且,藏獒代表着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独善其身的精神,在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它是干净的。比如说,藏獒从不乱咬人、从不争抢别人家的食物,但是当外人侵犯到他的主人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 C、关于藏獒文化节。 记者:参加本报承办的藏獒文化节,你的心情如何? 杨志军:到了兰州如同到了西宁,很熟悉。因为我在青海生活了多年,经常到兰州买东西,这次参加藏獒文化节感到非常高兴。 记者:牧区的藏獒和都市的藏獒有何不同? 杨志军:不一样,牧区的藏獒不是很凶猛,在属于它的领域内非常坦然,一般不咬人,除非侵犯它主人的利益、侵犯了它守护的领地。它的记忆力特别好,很智慧。都市里的藏獒已经没了智慧,嗅觉、视觉也逐渐消退了。因为对周围环境的更换不适应,在恐惧的同时不能平静地对待周围的人群。在“醉氧”和贵族化生活中,能力、身体都退化了。 记者:这样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杨志军: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水土不服”、记忆力丧失,都市里的藏獒情绪受到影响,显得烦躁不安。因此,都市里的藏獒成活率不到40%,而青藏高原的藏獒成活率则达到70%。 记者:如何有效地保护藏獒? 杨志军:80年代,由于藏獒还未被人们认识,导致藏獒杂交化,品种不纯了。都市里的藏獒虽然被保护了,但最好还是让其回归自然,才能使其成为真正的“东方神犬”。 记者:藏獒现在处于怎样的一种困境? 杨志军:利益的驱使,使藏獒宠物化;价格的飚升,对物种的保护不利。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科研机构专门对此进行研究,为藏獒研究献身的人很少。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由本报承办的藏獒文化节? 杨志军:《兰州晚报》举办的藏獒文化节很有创意。通过这样的文化节提升了对藏獒保护的层次,建立原生态的青藏高原藏獒保护区,使这种中国特有的宝贵犬种得以延续和发展。

中国藏獒价格网www.zangaoji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