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论纲 第六章 第三节


科学哲学论纲 第六章、
在科学哲学理论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第三节.人的意识是人对客观外界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反映的结果或产物
 
根据科学哲学对意识概念的定义可知,人的意识的概念应当是:人对客观外界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反映的结果或产物。科学哲学对人的意识概念的这种定义不但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而且在它们整体的相互关联中,对意识的产生给予了真正自然化的解释。同时这一概念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几点内容:认识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因而具有两面性;主体和对象是认识发生的两个基本要素;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的主观本体状态的影响;人的意识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一)、认识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因而具有两面性。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意识概念的多种定义相比较,科学哲学理论对意识概念的定义较为强调了人的主观本体状态对意识的影响。科学哲学这种观点并没有否认或者放弃知识的客观性,而是意在通过指出个人认识中实际存在的主观性来达到哲学认识的客观性。科学哲学认为,认识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因而认识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从客观角度讲,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也不是人们主观上自由想象的创造物。从主观角度讲,真理无论多么客观,但他毕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就无所谓真理。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客观真理。甚至各种概念都是经过人脑的抽象、概括、加工而成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不会以概念的形式而存在。这就是说,虽然真理是客观的,但真理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主观思维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的客观内容必须通过人的主观思维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总会得到世人的公认的,但是公认的理论不一定是真理,因为得到公认的理论总带有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历史性的痕迹。正是由于真理具有主观性,所以尽管现在已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但科学真理的发现仍然主要依赖于科学工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工作,许多创造性的工作是由研究者个人完成的。在科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具体科学真理都是科学研究者个人独立发现的,所以在每一个具体科学真理发现的初始阶段,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对于真理的拥有并不在于权力的大小和人数的多少。正所谓“有理不在权大小,有理也不在人多少”。
(二)、主体和对象是认识发生的两个基本要素。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讲,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人本身是认识发生的主观本体,客观外界是认识的对象;只有主观本体将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感官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时,主体才能对对象发生认识。因此认识发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本体的认知结构与客观外界的认识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由此可见,主体和对象是认识赖以发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离开了主体,或离开了对象,认识便无从发性。所以在人的所有认识中,既不存在脱离对象的认识,也不存在脱离主体的认识。这里,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主观是相对客观而言;舍弃主体便无客体,舍弃主观便无客观。反之亦然。
(三)、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观本体状态的影响。任何生动直观的外部环境都不会强加给头脑一个固定的思想,而只给他提供适合于其天性和当时情绪思考的原料和动机。人对客观外界环境条件的反映都是在以往反映的基础上来进行当前的反映,在当前反映的基础上来进行今后的反映。人的已有认识总是来源于与自己的身心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只有这些事物,对自己的作用最强,影响最大。因此,自己对这些事物的印象最深,感受也最为强烈,可以说是铭心刻骨,没齿不忘。人们在提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时,总是最先想到与自己的身心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具体事物。例如,在提到“国家”这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在提到“父、母”这两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我们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提到“教师”这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教过我们的那些和蔼可亲的教师;在提到“桌子”这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我们用过的或正在使用的桌子;在提到“书本”这个概念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我们自己曾经读过的、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些书本。如此等等。这些例子表明,我们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自己的主观成份。同时这也是形成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本体状态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本体状态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观本体状态的影响。因此人总是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事物的,总是爱把自己的感觉、理解、欲望赋予对象,“以己度物”,“以己度人”,以内心的天平,个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衡量一切。所以难免带有主观性。同时人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讲,人们的认识除了受自身的感官功能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情绪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的人的主观本体状态不同,即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注意力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个反映对象,也会有各不相同的反映结果。例如,同样是一朵花儿,植物学家和画家注意的就是它的不同特征,旅游者和饥饿的人们对于它也有不同的感受。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同样是对于人的研究,生理学家注意的是人的生理特征,心理学家注意的是人的心理特征,伦理学家注意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又例如,对于同一个病人,一百个医生可能会开出一百种不同的药方;对于同一篇命题作文,一百名考生会写出一百篇不同的文章。对于同一个篮球,数学老师看到它,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形状、体积、表面积和数学方程;化学老师看到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材料性质和分子组成;物理老师看到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它弹性、形变和平衡的种类及其重心位置;地理老师看到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地球仪上的山脉、河流、经线和纬线;体育老师看到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质量等级和是否耐用;经销商看到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批发价和零售价。再例如:对于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个有较多成功经验的人一般有较高的自我估价;而一个屡遭失败、到处碰壁的人往往做出较低的自我估价。自我估价的高或低,不论其正确程度如何,都是受自己以往知识经验影响的结果。
其次,人们已有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又不断地认识他人。人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都有用自我尺度衡量他人的意向。因为作为功能性系统的人不可能完全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对别人传出的信息的解释或理解(亦即认识)总是经过我们大脑过虑后的产物;我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种主观性—这是一种规律,并不是什么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认识他人,评判他人的标准也会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色彩。人很难避免用理想自我或真实自我的尺度来衡量他人的行为。人经常用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同时也顽固地要用自我的镜子来照别人。例如:一个好静的读书人对孩子们整日吵闹不停的行为感到讨厌,而对那些跟他一样的爱书如命的孩子则倍加喜欢。说:“这样的孩子才是好样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自我作为标准来认识他人的做法,是不自觉的,或者是下意识的。因为不少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常把自我标准说成是客观标准。
再次,人的经历、情感、需求、情绪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世界上找不到经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有的人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历尽千辛万苦。有的人似乎天生是命运的宠儿,生活的路上撒满了玫瑰花儿。经历不仅是形成自我的源泉之一,而且是认识他人的过虑器。一个人如果是受尽了人间的苦,上够了别人的当,他便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周围世界,用敌视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比较“耍嘴皮子”的人。他甚至会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是在蜜糖中泡大的,处处讨人喜欢,时时受人爱护,他便会把周围的世界都看成玫瑰色的,把身边的所有人都看成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人。他甚至于会说:“世界上的人都是好的。”一个经常遭到营业员白眼的人,可能对所有的营业员都不会有好感。跟人的经历一样,感情也会影响对他人的看法。有一句俗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正是感情影响对他人看法的道理。站在情人眼前的不一定是美人儿,但是到了情人眼里就可能成为西施。这是因为情人的眼光,情人对对象的感知受到了自己感情的影响。个人的需求也会影响人的感知过程。比如在求知欲望强烈又虚心好学的青年眼里,老师的形象,特别是名牌高等学府里的教师的形象是令人尊敬的;一个极需要帮助的人倾向于把那些乐于助人的人看成心底善良的人。如此等等。
情绪因素对感知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大病初愈仍然弱不禁风的人倾向于把周围的一切看成软弱无力;一个体魄健壮心情乐观的人眼里经常出现的是世界万物的盎然生机。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很可能把他讨厌的人看得更加可恶;当他情绪高涨时,则很可能把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看成完美无缺的人。
必须指出,科学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观本体状态的影响因而具有主观性。但是科学哲学并没有因为人们的认识具有主观性而否认认识对象存在的客观性。也没有把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完全归结为或等同于人们的不同理解,更没有否认能把认识中的主观因素逐渐分离出去,使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现实的可能性。
(四)、人的意识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人们的心理意识都是由发展而来的,也都处在连续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人们的意识活动或心理状态都是以发展变化为它们的一个主要特点,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更是如此。离开了发展的观点,就很难对人的心理意识活动获得某种恰当的了解。原因是人的主观本体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的意识又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条件和自身的主观本体状态反映的结果或产物。所以人的意识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就成为必然的了。
1、人的主观本体状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就人的素质来说,虽然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素质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大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着。原始人的眼睛与现代人的眼睛不完全一样,原始人的大脑与现代人的大脑也有很大的区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素质也是发展变化的。解剖生理学和医疗实践证明,新生儿耳朵里充满着胶质液体,听不到声音。新生儿脑的结构与功能和成人的脑相比较,相差得很远。在后天活动过程中,新生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神经突触和长度增加,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也主要是在后来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人的生物本质来说,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物有机体,新陈代谢是它首先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人与客观外界总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宏观上来说,人的质量状态,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一时刻和上一时刻,肺中呼吸的空气,心中泵出的血液,胃中储存的食物都是不相同的。从微观上来说,人体的每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脑组织和体组织的微观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老的细胞不断死亡,新的细胞不断产生。又由于人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信息交换,所以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更是这样。而人的精神意识的变化与人的脑组织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人的主观本体状态总是不断变化的。
2、人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人类的生活(从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无不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科技战线,许多新的科研项目和技术难关不断地被攻破;在工业战线,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在农业战线许多新的优良作物品种不断地被培育出来;在思想文化艺术领域,许多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和文艺作品不断闻世。如此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3、人的意识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又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智商最高的动物。所以人类是自然界的天然适应者。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又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的最新认识成果和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手段不断地传递给人们;人们又通过接受外来信息将人类的最新认识成果和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自己的本体状态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同时将自己的反映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出去,使社会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本体状态不同,即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同,人们在接受外来信息时具有选择性。人们倾向于接受适合自己知识水平和对自我发展有利的信息。所以对于同一信息,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视角不同,就有很不相同的反映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同一部《红楼梦》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想。所以不管是什么人,遇到什么问题,产生出什么思想观点,意见和办法,都必定是他对客观外界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本体状态反映的结果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