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家近期、中期、远期的三大任务:
近期“抢钱”。
首先要抢银行的钱。在流动性被急剧收缩、银行信贷收紧,汽车企业偏偏又在扩产能,抢钱显得尤其重要。像吉利那样的“抢钱”高手,毕竟是少之又少,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缺。而对于大的汽车企业,盈利能力超强,自有资金就能玩转游戏,也不会轻易去找银行融资。苦的是哪些不上不下、位列中游的企业,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
其次要抢经销商的钱。经销商库存缓步提升,但上升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朗。对于经销商资金的争夺,亦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特别是面对多品牌的经销商集团,资金本来就存在此消彼长的特点,你不去抢,自然有其他人去抢。所以,未来三个月,疯狂的压货行为仍然持续,只为占住经销商的资金。
中期“抢人”。
有统计数据云,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连续22年下降。这不符合马克思所说,商品价值等于人类凝结在其中无差别的劳动的理论。也可以证明,专家们所谓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去,还是个屁话。
但大量廉价劳动力存在不等于说汽车行业人才不紧缺。南方的经销商们,四处挖技师、销售顾问的战斗,已经喧嚣日上。而主机厂要扩张,同样面临着人才大的缺口,从技术人才到营销人才。
传统主机厂校园招聘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厂家之间人才低流动性的特点将受到挑战,而各个主机厂内存在的地域帮派、院校帮派,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远期“抢粮”。
中国的钢铁行业已经寸到什么地步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家公司今年把铁矿石价格再次提升90%,同时,改年度谈判制度变成季度谈判制度,完全玩弄中国企业于掌心中。
而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除了所谓智利冒出个大铁矿的肥皂泡,能做的,就是妥协和接受。
房地产是钢铁行业的最大用户,占据用钢量至少30%以上,而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把钢铁企业再次逼上悬崖。
对于高度依赖钢材资源的汽车企业来说,还没有进入100%使用塑料车身的地步。一方面要接受日益昂贵的钢材原材料,一方面要下降成本,去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
欧美汽车工业在发展的同时期,并不存在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稀缺问题。
如果铁矿石定价机制无法改变,或者汽车上游的其他资源价格继续上扬,那么,迟早要催生汽车行业的整合。而汽车企业向上游“抢粮”,和钢铁企业缔结更为坚固的关系,甚至直接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钢铁,谁说未来一定不会呢?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