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徘徊,楼市降温,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沈阳乃至辽宁省的资本市场也压力上身,大量资金在观望并寻找释放的出口。
事实上,一场地热温泉争夺战早已打响,包括投资公司、地产及旅游开发商在内,不同名头的利益方被来势凶猛的战团所裹挟,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搏斗的领域里,以不次往日对待股市和楼市的热情,奋力描绘着另一幅淘金蓝图。
同为逐利,剧情却颇有不同。炒房、炒股在推高市值后相机出手,而这一次无论愿不愿意,投资者们除了要面对动辄数以亿计的前期投资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的“温泉新政”,还要耐心聆听专家和权威们中恳中夹杂担忧的肺腑直言。
正在升温的温泉大战
事实上,温泉对于辽宁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务,除沈阳新民地区和沈北地区以外,丹东凤城、营口熊岳、辽阳、鞍山和阜新等地均有温泉带分布,而温泉热从开发角度升温则是近一两年的事。
“这一两年,辽宁省内新上马和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的温泉旅游项目多达10几家,已经开业的协会范围内的已达20多家。”陈燕奎认为,之所以这组数字几乎超过了前些年的总和,与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直接关系。
近几年的辽宁省“两会”上,给旅游定位屡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放眼东北三省,冰与雪已成黑、吉两省旅游部门囊中之物,鉴于正在逐步升温的温泉热,发展冰雪温泉顺理成章地成为辽宁旅游的主打品牌。2010年1月8日——辽宁“两会”召开前夕,“辽宁省冰雪温泉旅游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有多年外事服务和招商工作经验的陈燕奎成为首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值得一提的是,该协会为旅游主管部门下辖的11个协会中最大的一个。
“协会成立之初就开始走访省内拥有冰雪及温泉旅游项目的地方,至今还没有没走完。”陈燕奎的描述很容易令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正在以各种方式向下传导。
据陈燕奎介绍,上述新上马和正在建设的规模以上温泉旅游项目平均投资都在亿元以上,数倍于以往;作为老品牌,鞍山汤岗子温泉一度曾以医疗为主,而现在的三期工程则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主,仅鞍山市方面就为其投资3个亿;辽宁旅游被植入温泉标签后,营口鲅鱼圈也唯恐落后,营口市不但提出打造“温泉城”,更是于2009年8月出资举办了“营口温泉论坛”,受邀嘉宾中不乏魏小安这样的温泉研究界“国字号”身影;而作为极有可能成为“温泉新贵”的沈北新区,也曾不止一次地向辽宁省冰雪温泉旅游协会专家虚心请教温泉方略;同样,已然将宝押在温泉地产及旅游方面的新民市兴隆堡镇,则于2009年自费聘请大名鼎鼎的“中国温泉在线”为其境内的温泉资源进行评定,并最终荣膺“中国温泉在线”专家委员会认定的“年度中国温泉旅游资源最具开发价值20强”……
显然,辽宁省的此种情况只是全国温泉开发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全国现在大体统计下来,有4000多个温泉资源,平均每个县有两处,现在已经开发出来1200多处。”魏小安说。获知并欣然认可《时代商报》的采访意图后,这位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通过自己的数篇博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近一两年以来,由南至北,中国温泉产业的发展的确不慢。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国务院已经以《意见》的形式将旅游业确定为需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房地产业却无缘中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但温泉这种奇妙的液体却将两者几乎无缝般地粘合在了一起,加速振兴,并将更多的人和方面裹挟进来。
调查采访期间,《时代商报》记者足未出沈阳就已收集到来自省内各地不下10余份之多的温泉旅游地产楼书,其中的最高价每平方米已经近万,而且各家均表示销售情况极好,起码在电话中信誓旦旦的售楼小姐相信这是真的。不过,可资佐证的是,一家名为“玛斯蓝德”的地产运营机构近期的奔忙,作为现在新民地区“沈阳世界温泉部落一期美国郡项目”的运营商,该机构已经接到来自新民市官方的“准正式”邀请,操刀规模更为巨大的“沈阳兴隆温泉城项目”的前期策划及后期运营,与此同时,大连普兰店地区也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其将那里的一个项目策划包装为与温泉及旅游有关的地产。
而上述种种淘金线索都有着它们出发的原点。
淘金推手
事实上,沈北新区面积在400平方公里左右的大型地热田上的第一口温泉井,最早是由北京建龙国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龙公司)参与打成的。
“不要因为不了解,就小看地热这种资源的高收益性。”建龙公司地热项目部相关人士李戟(应受访得要求化名)说,地下热水被抽到地面后,70至60℃的可直接供暖;经上一步降温为60至50℃后,用来洗浴;当水温进一步降低至40至30℃时,可以引入农田地下管道,实现寒冷季节里的高地温,与塑料大棚一起解决高纬度地区冬季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最后,热水再被回灌至地下自然加温,从而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因此,谁成为地热资源的上游服务商,谁就等于抱上了一个‘液体金矿’。”
已为地热行业内部人士所周知的是,在北京、天津和新疆等地,地热投资公司与政府合作,前期投入资金钻井,后期分享利润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形。天津某地热投资公司虽然拒绝向《时代商报》透露地热收益的具体细节,但该公司承认,与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相比,地热投资的收益更为稳定。
“根据我国目前的钻探技术水平,钻一眼地热井的投入在1千万元左右,3年内便可收回成本,而以建龙公司钻出的地热井为例,好的地热田,可以使地热井持续出水30年左右。”一位不愿具名的沈阳地矿专家认为,只要一家地热投资公司能挺过3年,从第4年开始,去除政府每年拿走的“收益大头”,年收入也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虽然现在的政府相关部门不大可能与投资者签订30年的合作合同,但投资者的收益模式类似于沈阳当年的‘大二环’。”
显然,就开发经济、富裕一方而言,温泉变成钱,土地变成房子这一过程本身不知要比刘谦的魔术还要神奇多少倍,而且货真价实。
激情下的隐忧
然而应该说,激情之下,辽宁地区温泉经济开发的最终健康格局仍需进一步清晰。
2010年4月19日接受《时代商报》采访时,陈燕奎正在准备4月27日赴京参加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温泉协会召集的一个重要会议,对制定一部规范温泉从勘探到开发的国家级法规进行内部讨论。
“以前我国没有这方面的国家级标准,这次研讨的这个新标准就是要从挖地开始,到水质的检测指标再到入户、开发,以及什么样的人群适合什么样的矿物质进行全面规范。”就地就事论事,陈燕奎认为,长久以来比如说辽阳弓长岭一带,有很多“小家”无异于温泉行业里的“小作坊”,“5元、10元就可以洗温泉,还说能治很多病,有的是真的,而有些则确实是假的,尤其是一些上岁数的人不太了解,其实那些所谓的温泉水是可以通过人工添加硫磺以及其他矿物质‘勾兑’出来的,有些甚至是对人体有害的。”其他温泉业内士则向《时代商报》提到了普兰店地区的某个镇,该镇一条主街上打着温泉招牌的小旅店和小浴池竟多达几十家,并且有迹象奔百而去。
另据《时代商报》了解,几年前,台湾地区就已经研究出了一种类似滤水器的专利产品,普通的水源只要经其过滤,几秒钟即可成为温泉水,而且所含矿物质一律达标。
“为了引导和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声誉,目前辽宁省内的温泉资源需要认真甄别。”陈燕奎认为,距离温泉业国家新标公布的时日已不会太久,许多“小家”的日子会越发艰难,甚至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和生存危机,“有了新标准,我们协会就有了会同工商和质监部门对假温泉进行联合执示的法律依据。”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隐忧则也与过度的激情有关。
辽宁省冰雪温泉旅游协会掌握的部分情况是:辽阳弓长岭地区某假日温泉度假酒店,投资3.6亿,2009年10月刚刚建成,而刚一进入2010年,其老总便私下里坦承,由于当初的“短视”,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运行需要,再度投巨资扩建几乎已成必然;而与之几乎同时开业的营口地区另一家同等规模的温泉度假酒店,也在开业近1年的当口遭遇了类似的问题,这家拥有100个房间的温泉度假酒店,会议室的配套吃紧,最大的才能容纳30人左右,由于建筑构造所限,该酒店对动辄百人以上的大型会议只能叹而远之;此外,也有部分开发商先以开发温泉为诱饵,后用当地政府提供的温泉旅游专向开发用地去转向开发房地产。“有的地方批给他们(开发商)150亩地,可是他们却用50亩去盖房地产,引温泉入户。”一位无法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不无气愤地说,如果就这么下去,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只要有温泉的地方,哪怕是公共侧所旁边都会长满房子。
或许,正是因为温泉经济在各地的真实存在并非尽如人意,魏小安才在他得意的博客——《温泉十二题》中这样写道:(以往温泉)开发出来就挣钱,但是下一步的发展未必是有温泉就挣钱,我们前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现在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鲜为人知的风险故事
实际上,温泉开发的风险早已提醒过人们,而这与上文提及过的建龙公司有关。
2006年8月之后的11个月里,李戟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北京和沈阳一次 “就没见过像‘沈北’这么费劲的项目。”作为建龙公司地热项目部一员的李戟说,“再难也要拿下这个项目。”
困难始于2006年8月,彼时的建龙公司历时2年多,在道义地区钻探出沈阳近40年来第一眼高温地热井,井深2000米左右、井口水温63.5℃,日总出水量1200吨,预测地热水资源总量23亿吨。此前,这家以开发地矿资源为主的股份公司,成功参与了北京、天津等地多个地热项目,“进展都很顺利”。
随后,建龙公司的网站把该井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展开一幅蓝图:“沈北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四个行政新区,是沈阳市“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重点。地热资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的清洁能源。本公司计划与沈阳市政府合作,整体梯级开发沈北地热资源,成为沈北新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公用事业服务商,提供包括市政供暖、供水、道路融雪、工业烘干、农业养殖、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为沈北新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环保经济增长点。”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上述地热井并非建龙公司在沈钻探的第一眼,此前的一眼以失败告终,为了能够打出后期收益可观的地热井,建龙公司前后共付出了1千多万元的代价。
“这种冒险是值得的。”李戟说,早在2006年时,北京地热相关行业年收入已经超过40亿元,其中仅温室观光农业一项就达27亿元。
但冒险终归是冒险,在股股热水从地下涌出后,建龙公司的“蓝图”搁浅。
地热井出水后,受公司委托,李戟开始与辽宁物测院谈判。“因为辽宁物测院当年虽然勘测到地热资源,但却没钱打井,所以与闻讯后的建龙公司一拍即合,由后者出资钻井。”李戟称,当时双方口头约定了后期开发事宜,包括利益如何分配。
对此,辽宁物测院总工程师姚明和并未向《时代商报》有所避讳,但他强调过去的口头协议“仅仅是意向上的,个中问题比较复杂”。
事实上,虽然几十年来地矿部门执着于地热,但这种“至下而上”热情并未传导到更高层面。姚明和还记得,辽宁物测院初步探出地热田时,当地政府有关方面虽然“非常兴奋”,但告之该院 “自行联系开发商”。可2006年8月,建龙公司的投入和地热井的钻探都完成后,该项目引起重视,后续开发事宜辽宁省物测院所已无权拍板——有关方面召开了专门会议,强调谨慎开发利用,务必使国家重要资源不流失一滴——“风向”为之一变,决定权转移。
于是,从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建龙公司未获任何说法,当时的李戟一度心急如焚。此后至今,《时代商报》未再能与建龙公司和李戟本人联得联系,相关事宜不得
而知,不知何故。“莫非建龙公司的1千多万打了水漂?难道这是对冲动和冒险的惩罚?”知晓此事的温泉投资界人士判断,事情应该会有一个相对圆满的解决,只是,该付出的代价还是要付的。
可以追求,但不可以迷醉
有时候,追求和迷醉仅一线之隔,而后者却往往凶险异常。
与建龙公司一度暂时“扔”在沈阳的地热井一样,已经“扔”在了沈阳地热温泉项目不止一个:2006年,辽宁某煤炭勘探部门耗资1千多万,在浑南地区钻地求“热”,以失败告终;2007年,地产商扑了上来,在棋盘山地区,先后有两家大型地产公司分别斥同样巨资私自钻探地热井,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且受罚,2千多万血本无归。
前车之鉴并未让后来者止步,进入2008年,为了地热田,外地投资者开始频繁来沈。据辽宁物测院副院长钱振伟掌握的情况,彼时7个多月的时间里,10多家北京、天津等地的地热投资公司与沈阳本地有探矿权的机构进行着接触。有专业人士分析,他们带来的资金“很可能过亿”。
对此,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专家,都基众颇为担心。
“冰岛是世界地热最丰富、开发最成熟的国家,该国的地热投资很发达。”但在冰岛有过工作经验的他说,冰岛的地热利用也是经历了数十年才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的,而且在初期,出于整体布局的考虑,政府也不鼓励投资者盲目进入,“更重要的是,钻探一眼地热井的成功率只有30%左右,投入巨大;铺设地热输送管道的费用则往往是普通供暖管道的4到5倍。一旦政策变化,投资机构风险骤增。”
而中国温泉在线总经理竺炜坚在接受《时代商报》专访时则更为细致地将辽沈地区温泉开发总结为意识、量力和限入3大特点:
竺炜坚认为,作为多个大型温泉资源开发项目的落户地——新民市兴隆堡镇当地政府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与同类地方政府相比,其思维、思路比较超前。据《时代商报》了解,兴隆堡镇政府2008年从网上看到广东正在举办一个温泉高峰论坛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参加并与中国温泉在线取得联系,邀请专家细商温泉品质认定及后续开发事宜。
与此同进,竺炜坚也客观地表示:辽沈地区开发温泉首先要注意开采成本——并不是说每个地区的温泉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就温泉资源总量而言,而且还要看它的开采价值,有可能整个辽宁省的温泉资源都比不上云南、海南或广东地区一个富有温泉资源的县,在这三个省的很多地方获取温泉水有时根本无需钻探沈北新区和兴隆堡镇那样的深井,几十米深度、投资三百万元左右已经足够,也就是说,辽沈地区有地热温泉资源,但开采成本比别的地方高,至少要比云南等地增加一倍;其次不可小看开发成本——沈阳棋盘山地区环境较好,有山有水,但是暂时没有温泉,而现在有温泉资源的几个地方却没有景观。因为温泉抽出与发展旅游项目有关,一片平地与有山有水两种地方做旅游的先天条件大有不同,前者的后期投入成本要高出后者很多。你环境再怎么造肯定没有自然风光那么有旅游价值。所以,种种自然条件制约了沈阳大规模或很有条件去做温泉经济,换句话说,温泉旅游应该是今后沈阳旅游产业的鲜明亮点之一。
此外,已在温泉行业浸淫多年的竺炜坚还谨慎地认为,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在房地产开发问题上,国家并不提倡温泉入户,或许,与这种损耗资源非常大的作法相比,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搞温泉旅游开发更具社会意义。
行文至此,无须赘言。相信,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需要耐心和智慧书就。
“热”途扑朔,计将安出:辽宁温泉征程的前路与背影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