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位则亡:尼克松总统深有体会
杨松霖
何谓“位”呢?简单地讲,“位”代表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空间。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城市、每个国家等等都有其自己的“位”,“位”代表了其之所以存在的某种特定空间。
事实上,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老二、还是老三等,上学时的某班某号,工作时的工号和职位等都是某种位的表现,倘若你没有这些位,那就说明你不存在于他们之中。你可以不存在于某些他们之中,但是你绝不可以不存在于所有他们之中。倘若你在整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没有立足之地,那么你就只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任何一个人或物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空间,哪怕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称之为“位”的特定空间就是人和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连这样的立足空间都没有,那自然便无法生存,更无从发展壮大,人们不是常用“无立锥之地”来形容某人落魄的窘状嘛!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人失去了原来的职位却依然没有消亡?
那是因为他还有另外的“位”支撑着他,他尚有立足之地。比如,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
在第二任期,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的丑闻之中,为了避免遭到国会弹劾,
虽然,尼克松否认参与策划水门事件,也幸运地被新总统赦免了一切可能的罪责免受牢狱之灾;但他承认,在美国人看来,他永远是一位“不光彩的前总统”。因为,美国自建国以来,从华盛顿到尼克松,共有37位总统,而辞职的、被赦免的总统只有尼克松一人。从此,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的日子过得异常寂寞而悲惨,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已经没有什么位置可言。常言道:心情郁闷,病魔不请自来。不久,尼克松患了腿部静脉炎重病,几乎要了他的老命。
然而,此时此刻,远在另一个半球的东方中国,她的领导人毛主席却由于心中铭记着当年正是由于他打开了“中美之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率团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而向他致意,邀请他再次访华。这种荣耀让他“容光焕发”,只是由于疾病缘故,一时不能成行。直到18个月后,也就是他那“破冰之旅”四周年之际,中国政府派出专机到美国迎接这位前总统,并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欢迎晚宴上的致辞成了他辞职以来第一次公开讲话,媒体评论说,“他讲话的口气似乎还是美国总统。”
这次中国人“不识时务”的超规格接待让他从新找到了他在他自己心中的位置。在以后的隐居式生活中,他大量读书,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试图给后人留下一些印记,让他的思想不至于消亡。在辞职之后,他一共写了9本书,包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尼克松回忆录》、《1999:不战而胜》和《超越和平》等,这些书让他挽回了不少尊严,也足以让他在世人心中留下更多更深刻的印记,续写出新的精彩人生。
从美国前总统尼克
倘若你不能够在世界上的某些人或物中留下印记,那么你将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一干二净。例如历史上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位”,更没有干出什么能够给后世留下印记的东西,当然便永远湮灭在这个世界里,彻底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现实社会中的职位和地位如此重要,比如有一个合适的职位可以让人们大展拳脚,像尼克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能够找对自己在自己心中之“位”,那么即使不幸失去了现实中的职位和地位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的心灵之“位”一并失去,那么其必将以自由落体般的加速度消亡得烟消云散。
因此,在人的一生当中,心中之位要远比现实之位重要,自己在自己心中有位便会让自己发愤图强,自己在他人心中有位便可以所向披靡。职场中人都不妨记住唐朝大诗人李白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或记住笔者在《找位》一书中所作的打油诗——“世上无废物,只有位置错。若是找对位,个个都是宝。”那么,你便能够拥有心灵之“位”,现实之“位”,最终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