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0-03-04 03:21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
近二十年来,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和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Map)计划的实施,以及数百种病原基因组的解析,不仅为基因组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促进了医学模式的改变,产生的预测性、预防性和个体化 (Predictive,Preventive and Personalized,3P)3P医学模式,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癌症、糖尿病、神经和精神疾病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为基因科学产业化提供了重大机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领域;《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生物医药列为九大重点发展专项之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已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同时受医药产品消费刚性、国际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稳定的强有力支撑,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表现较为突出的亮点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值为6340亿元;2008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0%。其中,生物制品比上年增长30.65%。生物技术产品已进入了寻常的百姓家,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中,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是继美、英、法、日、德后成为正式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项目的第6个国家,也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克隆了人类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近千条;在致病病原基因组测序方面,完成了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等全基因组解析;在疾病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定位、克隆也取得一系列成就,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致病基因、耳聋和短指(趾)等一批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了II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鼻咽癌的基因以及银屑病易感基因等。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全面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医药行业带来重大发展的机遇,给基因相关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已启动实施。相信基因科学将为上述两个科技重大专项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摘自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