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上学难问题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一、攻克“好上学”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学压力,临安市教育局以民为本,民生为先,解放思想,破难前行,积极妥善解决“学有所教”问题,破解“就学难”。
1. 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务工子女入学的问题。临安市教育局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首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市政府《临安市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市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通知》,真正把外来务工人员看作建设者、财富创造者、和谐社会共建者,坚持政府主导,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协助青山、高虹、横畈、玲珑等乡镇,扩建校舍,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锦城街道安排出锦城三中、西林小学,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 2006年共解决了4323人,2007年解决了5554人,2008年度全部解决了7136人,2009年全部解决了8220人。
2. 形成合力,学前教育“上学难”逐步化解。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房地产开发中已经有了幼儿园的配套建设,现已经投入使用的有3所,在建或计划配建9所。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批准设置差额拨款单位性质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后,我市公办中心幼儿园由原来的3所,增加到18所。现已经创成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9个、达标乡镇7个。
围绕2010年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市的目标,去年以来,起草和修改《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市、乡两级,各部门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今后三年我市如何解决“有房、有人、有钱”办学前教育的问题。制订了《临安市学前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下阶段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确定2008-2010年我市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市政府专门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对落实《临安市学前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和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我市学前教育优质化进程不断推进,幼儿上学难问题逐步化解。
现阶段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市教育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教育优化进程,破解群众的“上好学难”问题。
二、破解“上好学”
1. 强势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提高教育质量,核心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我局于2008年制定实施《临安市名师培养指导意见》及配套方案,启动了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工程。本轮名师名校长工程规模和力度都很大,承接性和针对性都很强。
我们通过教师业务素质大检测选拔名师培养的后备人才,全市中青年教师、校长全部参加检测。根据素质检测结果选定了528名后备对象。2008年起,省市实施骨干教师提升“领雁工程”。我市抓住这个契机,通过申报考核确定三个层次的培养梯队,与省市“领雁工程”相结合,大规模的提升培训全面铺开。
目前已经组办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两个专题培训班;“十一五”四地校长提高培训顺利结业;19所学校完成名师培养基地建设;推选杭州市级名师与学科带头人33人;落实了杭州市特级教师支教工作;完善了高中教师培养机制;开办了研究生、脱产英语、心理辅导、声乐等专题培训班以及初中后备干部、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到2009年,省市县三级“领雁工程”培训计划全部完成。
在项目保障上,由局党委统一管,分管局长亲自抓,师训干训办公室为主体,名师培训基地具体落实。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培养配套经费保障力度。2008年安排名师名校长培训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2009年安排的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到380万元。通过2到3年的培养周期,临安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一定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也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理念新、素质好、业务精的名师名校长。
2. 教育质量提升与开放办学。为切实提高临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局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开展“常规落实年”和“教科研提升年”的落实推进工作。通过落实教学常规和开展教科研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走科学提质之路。积极探索“活力高效课堂”模式,引领教师进一步树立新课程理念,强化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提高课堂实效”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确保以上措施的落实,成立了教育督学委员会,教育督导室聘任专、兼职督学对各校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要求。
二是建立学校互助共同体。互助共同体建设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能较快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扩张,做到以强助弱、以大带小,共同提高。目前,全市已建立了23个学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学校覆盖率达到100%。具体内容有:课堂教学示范、师徒结对、挂职培训、校长论坛、课题研讨、教学比武等,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素质,推进了学校发展。教育局还制定了《临安市学校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指标(试行)》,对学校互助共同体活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三是加强教育监控。教育局要求各校成立新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抓全员学习,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结合省、市新课程教师培训,完成了对所有普通高中教师新课改教育理论通识培训和教材教法培训。教育局多次组织调研新高考。要求学校抓好“课堂”和“训练”两个环节,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要求学校做好《学科指导意见》和《新高考考试说明》与原高考考试说明的对比研究,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在优化教育过程的同时,加大了教育监控的力度,实施了全程监控。小学六年级,初中各年级期末组织全市统测,普高学校由杭州市组织统测。注重对监控结果的分析,及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实施整改,确保教育效度。
3. 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近年来,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强势推进,几所大规模学校将先后建成。2009年建成於潜二中,撤并了11所初中学校,资源整合力度很大;今年的锦城五中,整合力度将会更大。
我们已经从年初开始实施撤并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并着手对闲置校产进行清查,配合市政府出台《学校闲置校产处置办法》,进一步优化小学、幼儿园和成校布局。在初中阶段,师资整合上有新动作。我们集中了相对优质的师资,创办了临安市实验初中。从二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效果很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下一步将继续抓好考博世凯实验小学和准备筹建好高中实验班。
教研室作为教育业务研究部门,对于提高全市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其教育业务研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提高。今后将考虑实施教研员课题项目负责制,既“压担子”又“组班子”,“给票子”,力争出一批高学术含量的科研成果。
对于教师进修学校,现在,除全日制幼师学历教育外,基本剥离了其他教育任务,对全市教师的培训进修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随着事业发展,今后还将实施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