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采访发现,二手房市场率先进入调整期,出现“量价齐跌”。中原地产最新统计显示,4月29日至5月5日期间,京、沪、穗、深、津五大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比调控新政前一周有50%以上的跌幅,挂牌价格亦有所松动。
与此同时,京沪土地市场开始降温。5月7日,北京顺义区的地块,由于开发商的报价居然低于政府最低价导致流拍,而同一天上海昔日地王频现的新江湾C4地块,仅以底价成交。业内人士认为,地价走势是一个先导性指标,能够对未来房价走势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地价的走低说明房地产开发商对于未来的房价走势并不十分看好。部分人士认为,近期已有房地产开发商扛起降价大旗,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引发新一轮降价潮。
“根据门店反馈的情况,新政出台后,北京许多区域的二手房挂牌价格都有一定幅度下滑。个别区域挂牌价降幅超过1000元/平方米,降幅超过10%。”21世纪不动产市场分析师齐凡告诉记者。
“和政策出台前相比,现在几乎看不到买房人,业主的心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坚称不降价的业主也表示可以商量,个别户型的价格甚至出现了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让利,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这样也没看到购房者的热情有多大提高。”北京东四环外 一 家 房 产 中 介 工 作人员无奈地说。
和北京房价出现松动迹象相同,中原地产发布的最新一期二手住宅市场周报显示,全国二手住宅市场4月下旬起率先进入调整期,4月29日至5月5日期间,京、沪、穗、深、津五大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比调控新政前一周有50%以上的跌幅,挂牌价格亦有所松动。
不仅一线城市房价出现松动,南京等一些二线城市房价也出现松动。在今年4月初的春交会上,记者 走 访了南京多个奥体板块的项目,当时的奥体楼盘报价基本在2.5万/平方米至2 .7万/平方米。而到了5月初,一家奥体楼盘已经在广告中公开了定价2 .22万元/平方米 。 而在 紧临奥体的地铁小行站口,5月8日刚刚开盘的“金浦名城世家”,打出了8 .8折优惠的广告。
据南京市房管局相关人士透露,4月14日至30日,南京部分新开楼盘实际成交价格出现10%至20%降幅,如河西、宁南、江宁和江北区域四个新开楼盘,实际开盘价格较原定价格分别出现10%、19%、20%和15%的降幅,大部分的楼盘在做有力度的打折优惠措施。另外,二手房市场的波动要小于商品房市场。从交易量来看,4月14日至4月30日,全市二手房日均成交150套左右,交易量较上半月下降四成多,成交价格与上半月相比,环比下降5%左右。
就在京、沪、深等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松动时,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地价也开始出现降温迹象。业内人士认为,地价和房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地价走势是一个先导性指标,能够对未来房价走势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地价的走低说明房地产开发商对于未来的房价走势并不十分看好。
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5月7日挂牌出让新江湾C 4地块等五幅地块,这是上海在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后的首次土地拍卖。因新江湾C 4地块附近曾“地王”频出,故引发业界关注。但最终上海城投以底价成交。其他几幅地块溢价率也都在92.5%至177%之间,与去年溢价率动辄上200%、300%的情形相比,可谓“温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上海土地市场开始降温的风向标。
就在同一天,北京住宅土地市场也遇冷,7日当天北京集中招标出让四块住宅项目用地中,顺义区马坡镇新城9号地西侧地块意外流标,现场参与投标的几家开发商给出的价格均低于16.5亿元的招标底价,有的开发商甚至只给出了7.6亿元报价。
不仅北京、上海的土地市场出现降温的迹象。记者从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0年4月中国70个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获悉,4月,全国70个城市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落。其中,1月全国70个城市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2666元,2月小幅回落到每平方米2343元,3月降至每平方米1858元。4月份更是降至每平方米1793元,连续三个月下跌。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姗分析指出,4月份,包括新国十条、国土部新政及地方对于土地出让方式的改革等调控措施,都对土地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北京“限房价、竞地价”及“限地价、竞政策性住房面积”等竞拍方式的积极探索,对于改变当前的土地竞拍价高者得、有效防止土地的恶性竞争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地价走低绝非偶然。一方面,调控政策不断出台而且持续加码,高房价回调的压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近期市场已开始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加之部分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率先降价,这很可能会引发市场的跟风。
骤冷的房地产市场正在把低温传导至钢铁、水泥、家居等相关产业。
本周4月份一系列经济数据将发布。由于去年上半年基数较低,业内普遍对4月数据预期乐观;但从环比角度看,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已经到顶,而下半年经济将进入减速通道。
今年一路上升的钢价开始掉头向下,到4月底主要钢材价格跌幅达数百元,钢铁股也节节下跌,这主要是源于对需求的悲观。
“这将直接导致用钢需求的下降。”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这样评价楼市新政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而且冲击非常大,今年下半年市场将明显不如上半年。”
而在水泥、家居等行业,影响要滞后一些。但业界认为,也就几个月的缓冲期。
新政出台一段时间后,中国主要钢铁研究机构均对此进行了评估,有的认为新政对钢铁市场并没有太大影响,甚至认为抑制房价是钢材市场的利多因素。
但实业界却普遍比较悲观。沈文荣表示:“如果房地产新政持续下去,明后年对钢铁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沈文荣领导的沙钢集团主要生产建筑钢材,此轮房地产调整对其冲击最大。
虽然太钢集团的主要产品是不锈钢,但是这家公司也感受到了压力。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说:“地产新政对销售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企业界也有比较乐观的。宝钢研究院情报中心研究员李国团认为,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中长期钢铁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但他认为,开发商短期不太可能趁房价尚未明显回调时加大开工力度。
房地产业是中国钢铁下游最大的消费行业,其走势还关联着多个产业的发展。家电、机械、汽车等均与房地产有较高的连带效应。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产钢5.6亿吨,其中36.1%流向了房屋工程行业。“所以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从多个层面打击钢铁市场需求。”中国联合商务网行业钢铁分析师张平告诉本报。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当年第四季度,中国钢铁企业开始陷入全行业亏损状态,并大范围减产、停产。
张平认为,在缺乏建筑耗钢的拉动后,钢铁消费的重心必将向工业耗钢转移,但由于内需可能面临的逐渐下降形势,工业耗钢的主要动力变成了出口,而出口的形势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房地产行业,除了钢铁以外,水泥亦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房地产新政对水泥行业肯定是有影响的,我们估计需求量可能下降5%~10%。”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常务执行副总裁张剑星,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张剑星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地产商还会继续进行施工建设,所以房地产新政目前反应还不太明显,需要3~5个月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需求的下降,给原本就过剩的水泥行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去年全年,中国水泥产量16.3亿吨,同比增长17.9%。水泥是被国务院多次点名的主要产能过剩行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水泥产能已达19.6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
虽然水泥行业将受到冲击,但在张剑星看来,钢铁行业受到的冲击将明显大于水泥行业,因为房地产在水泥行业所占比重要小于钢铁行业。
天相投资分析师认为,今年水泥需求可能面临短期的房地产调整,及长期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但考虑前期开工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对2010年全国水泥需求情况持谨慎乐观态度。
在天相投资分析师看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不同区域的水泥企业影响不同。在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在中西部等地区,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低于25%,其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冲击预计较小。
未雨绸缪。“接下来,我们将加快下游的开拓,如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争取安居工程、廉租房、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张剑星说。
楼市调控,也让家居行业乐不起来。
昨晚,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会长、月星集团董事长丁佐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下楼市政策打压力度空前,上游房地产销售清淡将直接影响下游的家具建材装饰业。房屋成交量的下降使得可装修面积总量急剧缩水,家居市场销售预期也将受到挫折。
作为大规模家居连锁卖场的董事长,丁佐宏向本报记者表示,家具行业、家纺行业、餐厨用品行业、装修业、装饰行业等在内的细分家居行业会有2~3个月的滞后期。
丽舍是来自台湾地区的一家欧美进口高级厨卫家具代理公司。丽舍上海公司行销部经理告诉记者,在通常情况下,买房与装修并非同时进行,因此家居行业对楼市政策变化的反应是滞后于房地产行业的。在这段滞后期内,家居企业可以适当调整短期营销策略,将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消化至最小。
此外,丁佐宏还认为,目前的中国家居连锁卖场行业,出现了卖场面积过剩、恶性竞争升级的系统性风险。在此番楼市调控面前,前期比较激进的家居卖场可能会在现金流、利润贡献等方面承受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