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人有为祖先“捡骨”的习俗?
-----兼谈清明扫墓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
文/研华科技何春盛
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节,在我看来这是一年当中最有意义的民俗节庆,在台湾,清明节是国定假日,旅居外地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到家乡,与家族上山给祖先坟墓清除杂草,以清香素果祭拜祖先,在清明节当天一早开始,就会看到一家人扶老携幼在山上為自己的祖先扫墓,这一幕景象是狠感人的,它承载着数千年慎终追远的中华文化,在台湾这项传统的孝道文化,并未因為现代化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紧张而淡化,反而有越来越被重视的现象。
在我看来,清明扫墓虽然只是一年一度為祖先坟墓清洁整理祭拜之仪式,但是它背后却有狠深远的文化传承之意义,其一是提醒后代子孙要懂得饮水思源,“吃果子拜树头”,慎终追远之意义,不要忘记先人為我们留下之血缘与基业,必须要继续传承下去。其二是利用此一机会教育下一代子孙,因為我们都会老去,将来下一代长大之后,他们会照着我们孝敬祖先的方式孝敬我们。当整个家族的人围绕在祖先坟前,注视着繚绕的香烟时刻,就是祖先与后辈子孙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回忆着祖先在世时候的种种景象,那种既甜蜜又难过的感觉狠特别,也会给自己的孩子述说他们的祖父祖母在世时候,如何疼爱他们,孩子们也会被唤起孩童时候的回忆,这样一种时空交错的追忆,透过扫墓的仪式,传承了人类最珍贵的亲情,而且会一直的传承下去……
今年的春节,我们家兄弟姊妹讨论,準备将已经安葬了15年与10年的父亲与母亲“捡骨”,再将父母亲的骨头火化之后,安放在家乡附近的灵骨塔裡,这是一件我们兄弟姐妹这一代人狠重要的责任,於是我们请教了礼仪师该如何进行,专业的礼仪师狠详细的帮我们规划,由祭拜、开挖、捡骨、火化、进塔、安位,一切依礼仪进行。今年清明节前夕完成了这一道道程序,将父母亲大人的骨灰罈,安放到灵骨塔裡,早晚菩萨相伴,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这个新家,我们兄弟姊妹也都狠高兴完成了这项為人儿女的重要责任。
台湾人还相信祖先的安葬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也就是祖坟的”风水”会影响后代子孙的健康、财富、官运,虽然有人说这是迷信、无稽之谈,但是其实这些古早流传下来之习俗,都是有它的深远典故的。
我请教了礼仪师為什麼祖先安葬之后需要“捡骨”?
安葬七八年后的祖先血肉已化為尘土,最后只留下骨头与金属陪葬物,将祖先骨头自墓地土堆下捡起,依序排列置於瓮中,这个程序就是“捡骨”,又称為“捡金”。台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唐山”(也就是大陆),我们的祖先都是因為战乱或是飢荒,冒着生命的危险,逃难到台湾,年轻时候来到台湾,有些人与当时的台湾平埔族原住民结婚,有些人则终身未婚,不管是否在台湾结了婚,他们年纪老了之后,他们总还念念不忘家乡,总想能够落叶归根,回到出生的故乡,无奈大都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再横渡台湾海峡返乡,或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不准他们回去,终至客死他乡,埋尸在他们过了大半辈子的第二故乡,可是他们都不忘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上“福建海澄”,也就是他们的原乡,并交代后人,安葬之后几年,应赶紧将他们的尸骨捡起,放在骨瓮中,準备随时可以返回故乡,将自己的尸骨葬在家乡,甚至為了担心后代子孙不愿意帮他们“捡骨”,家人都会在祖先下葬之前,以他们生前喜欢之金手指、金项鍊、金手鐲陪葬,让后代子孙有诱因,帮祖先“捡骨”,也就是“捡金”。这个典故非常的温馨,他说明人类想要落叶归根的原始欲望,也在告诉世世代代的子孙,你要知道你是来自何处。
几乎每一个台湾人家中都会有祖先牌位,牌位后面会有一张家族的族谱,每一代人都有责任要去更新内容,并代代相传下去,离开家乡也要记得“复製”一份祖先牌位与族谱,在新落脚的家中安放,早晚一柱清香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庇祐全家人平安。
我们何家的祖先“元代”来自中原黄河洛水一代,俗称“河洛”,台湾人又叫“河洛人”,我们的祖先一路由中原迁移到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县一带。两百年前,我们的第十叁代祖先,冒着生命危险横过“黑水沟”,也就是今天的台湾海峡,来到台湾,我是何家第十九代,一代大约叁十年,我的祖先来到台湾这一块土地已经有两百多年,大约是清朝中叶时期。
今天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台湾人,有像我这样来了两百多年的,也有1949年国民党战败来到台湾的新移民,更有台湾的真正主人,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他们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他们的祖先也多已经安葬在这裡,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台湾是他们的故乡,已经不分先来后到,要共同建设守护这个家园,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平安的家园。
血源脉脉相传,是政治无法切断,也无需否认,文化千年传承,是军事武力无法驾驭的,任何想以政治影响人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最终都不会成功,任何想以武力恫吓人民对文化的认同,自古也没有成功的例子。在每年的清明节,这种守护家园的感觉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