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预测的有关问题


预测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作出事先的判断。经济预测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不少人对经济预测此持否定的态度。因为他们经常发现,经济预测的结果往往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流经济学家们普遍没有给出准确的预测,对此曾引发不少人对经济学家的非议。然而无论怎样,经济预测的事情将会延续下去,因为人们需要有经济的“天气”预报,以便未雨绸缪。

事实上,需要对“预测”本身有正确的理解。预测在现实中是常见的事情。预测本身并不神秘,人人都能预测,至少可以按“拍脑袋”的方式预测。然而本文所说的预测,不是指“拍脑袋”式的预测,更不是指八卦式的预测,而是指科学的预测。科学的预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对一定事物深入研究并把握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预测。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存在内因与外因。内因就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因素,它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外因则是指与之有关的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科学的预测应包括如下的环节:把握事物的内因,即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外因,即相关外部环境与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事物的规律性和外部环境与条件相结合进行预测。这实际上就是科学预测的一种基本方式。

经济预测的确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可测性。但是,对经济的科学预测不是建立在个别和偶然现象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即遵循大数原理。实际上,已经实现的结果最终都可归结为两部分结果的叠加,一部分是规律性结果,另一部分是非规律性结果。实际的结果是规律性结果和非规律性结果的综合。规律性结果是由事物的内因决定的,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趋势。非规律性结果是偶然性的,主要是事物外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所造成的结果,它决定了实际结果离规律性趋势的偏差。

经济模型是目前进行经济预测的重要工具。从实际预测的角度说,只有模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握运用模型的有关外部条件。对实际预测来说,不仅要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性部分,还要对可能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对意外的突发性事件的判别。这种外部因素的判别不能由模型来完成,它们是模型的外生变量,是模型的输入。

有些人过于高估经济模型的作用,期望它能预测出什么时候发生石油危机或金融危机等重大突发事件。我本人的理解是,经济模型不具有预测偶发事件的功能,因为经济模型是建立在规律性关系基础上的。如果你能确定发生此种重大事件的外部条件,那就等于已对此有了判断,而无需再用模型进行预测了。对偶发事件的预测并非是不可能的,但这属于另一类问题,不属于经济模型的范畴。预测的准确程度同掌握与之有关的信息的充分程度有直接关系。为什么短期预测会比长期预测的准确性相对要高,就在于对短期内有关因素的识别比长期情况相对容易、相对准确。但是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办法能够有效地对意外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准确判别,因此经济预测难免出现偏差。对预测意义的理解不要局限在预测结果是否准确。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实际就是对经济不断认识的过程,而这种认识有时会比预测的结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