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


从长期看,经济总产出水平取决于该经济中的实际生产能力。然而在现实中的短期内,经济中的实际产出有多少,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水平及其均衡状况决定的。那么在实际生产能力、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该问题的本质就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是怎样的。

区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在于,价格行为在长期与短期是不一致的。从长期来看,价格最终是可变的。而价格的变动可以改变实际货币供给从而满足产出的交易需求。因此从长期看,经济中的产出主要取决于实际生产能力而与价格无关。而在短期,价格行为具有粘性(stick),因此很难通过价格的变动来改变实际货币供给从而满足产出的交易需求。此时,产出主要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水平及其均衡状况,即产出与价格有关。

长期增长问题主要是通过生产函数来研究的,其中较成熟的当属索络(Solow)的增长模型。短期增长问题的研究通常是建立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其中关于总需求的研究显得相对更成熟,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上。而关于总供给的研究,仍是目前经济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虽然对总供的研究尚未有象总需求的IS-LM模型那样影响大的模型,但已有一些较成功的模型。主要有:(1)刚性工资模型 ( The  Stick- Wage  Model) ( 2) 感觉失误模型 ( The  Worker-Misperception Model)(3)不完全信息模型(The Imperfect-Information Model)(4) 价格刚性模型(The Sticky-Price Model)

经济学中现有的关于增长问题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大都适用于这种时间水平线上两端的情形即长期与短期。但就一般而言,经济中的实事是,产出水平并非是由实际生产能力或供求关系单独完全决定的。因此实际经济中的产出是如何及怎样被最终决定的,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例如,实际生产能力和供求关系实事上并非是互不相干的两方面。一方面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水平是与一定的实际生产能力的水平相适应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的实际生产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一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水平,而价格水平则决定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况;另一方面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水平及其均衡状况又影响实际生产能力发挥与资本的积累,从而影响实际生产能力的提高。现实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应是由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即是由实际生产能力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经济增长必然与多种因素有关并同时伴随多种现象,如与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但不难发现,经济增长通常不是与一些因素或现象有单纯的、分别的和直接的作用关系,而往往是与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有关。这些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最终或是体现在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影响,或是体现在对实际生产能力的影响。许多因素就是通过这个机制与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因此研究此类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搞清楚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其本质是涉及名义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