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水、道
——创业的东方哲学思考
创业者最终将走向哲学,这是我近期以来的一个思考结果,而对于长期浸淫在西方语境下的我们,重新审视东方哲学会带来一些有趣的对比和结果。
西方哲学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讲求逻辑、精密、严谨和准确。字母文字的抽象性,确定了西方人抽象和精确的思辨走向,用俗语来讲,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由于基础牢靠,在这个框架下叠床架屋的系统,缜密而扎实——延展至企业运营,目标明确,导向明晰,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工业文明及之后时代的繁荣。
而东方哲学,系统,一统,也笼统。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追求中庸,凡事不可越度。中国的象形文字,也使国人更能够形象性的思维,通过自然的形形色色,点点滴滴,领悟人生万物的大同之道——东方哲学注重个人体验,领悟力,但从另一方面,致使在此基础结构上发展自然科学成为一种瓶颈。
而当互联网出现后,越来越发现东方哲学有其内在、深邃的一面,这或许形成中国人正与犹太人瓜分互联网天下的格局。
“水”
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东方和西方出现了三位哲人,对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水”发表了他们影响后世的高见。
第一位登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面对湍急的河流,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精辟,严谨——由于时间的维度,使河流在此刻与彼刻发生了变化,人在两次所踏入的河流已经不同——在这种类似于欧几里数学的精准逻辑之上,后人推演出更深入的理论。
第二位登场的是中国的孔子,面对流动的河流,他说:“逝者如斯夫”
后人都知晓,孔子面对“如斯”的嗟叹,是时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还——请注意,时间只是在这个特性上,接近流水,但是在许多其他特性上,与流水并没有更多相似性。
第三位登场的是中国的老子,面对无形的流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说老子最后登场,不因为他最晚,而因为他最有意思。“至高的美德好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是中国式(东方式)的直觉思维,从水的形态跳跃至人生的哲理,乃至“道”,也就是宇宙的规律。
而这个规律对于创业和生活也很有指导价值。
第一次和我提出组织形态“上善若水”的是黄亮新,他的解释是,组织和业务可以像“水”一样,根据河道、容器,乃至任何承纳之物那样,可以成为任意的形态——然而,经年累月之后,山峦崩塌了,河道转向了,黄土流失了,而水仍然是水。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刚”是最有效的策略,我们常见的许多管理者是具有“刚”的性格的人,刚者促进了这个世界的进步。这岂非与老子讲的“上善若水”有很大差异?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西方形式逻辑语境下的博弈论来验证“水”的策略。
设定“水”意味着“柔”,对应的是“刚”的策略。假定“柔”意味着有施压,则绕道、妥协或者迂回,而“刚”则意味着不妥协,直达目标,并且必达目标。
当“刚”与“柔”博弈时,有趣的情况出现了:一刚对一柔时,刚者胜;一刚对多柔,刚者胜;多刚对多柔,柔者胜——刚者之间互相博弈时,由于均不妥协,所以会造成“双输”,而此刻,柔者占据了上风。
而社会的组织形态恰恰是多刚与多柔并存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刚与柔平衡的世界。
这就是“水”的智慧。
在互联网这个交织着流动性、开放和变革的世界里,“水”的策略犹显重要。
在互联网进入个人用户世界的不到15年间,互联网的盟主已经几经变化,从1995年开始,雅虎在保持了十多年“武林盟主”以后,让位于google,而google目前在美国市场已经让位于facebook,Facebook在全球市场的全面逆转恐怕也是在二三年之间;而facebook的统治地位又能维持多久呢?从门户、搜索到社交网络,谁知道下一个更有效率,更有统治力的模式是什么呢?相较而言,在制造业、饮料业、零售业、信用卡等传统行业,GE,可口可乐、沃尔玛、Visa等这些曾经的巨头似乎在过去的50-100年间并没有衰落过。
互联网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智能的集体进化,在这样一个群体进化速度越来越加快的时代,在任何一种模式的基础上有可能滋生效率更高、更为先进的模式,举个例子来说,flickr的分享机制、myspace的社交网络链接,催生影响了Facebook,而Facebook在恰当的时机引入了是时硅谷流行的API机制,一举超越了Myspace;而google的搜索算法来自科学界的“引用”机制,同时其付费搜索的机制来自搜索引擎的先驱Overture
在这样纷繁进化的互联网世界,有办法保证一个企业的长盛不衰吗?
答案或许有的——保持“水”的状态,和“水”的策略——使组织的身段柔软,使组织的存在无处不在,如同水一样。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当新的最佳模式产生时,水模式的组织需要做的是涓涓入流,将优秀的内容都纳入自我的体系——水是最柔弱的,但也是最强大的。
“水”的智慧对于创业企业的启示:
* 身段柔软,容纳万物
* 不把招式做“老”
* 流动性(英语中的”liquidity”或许是翻译中文语境中“水”最好的注解)
* 用西方的语言讲,就是“On demand”,随需而变
* 根据资源状况,不断累加,适应外部环境(河道、容纳之物)的变化,而终于经久不衰
“空”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禅宗故事,一个年轻人向禅师请教禅的道理,这个禅师并不言语,只往茶杯里倒茶。茶杯倒满了,禅师接着倒。年轻人就说,师父,水满出来了。师父就说,茶杯满了,水就倒不进去了。你的脑子里装得满满的,我讲的话你怎么听得进去呢?
这是一种颇为东方的思维、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个世界本不是按照我们现在所逻辑结构的方式存在的,例如,“花”并非为“花”,“木”亦非为“木”,它们之所以为“花”,为“木”,是因为我们为了辨识的方便。
既如此,何妨将世界重新解构,为了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的需要?
企业组织中的销售、市场、生产、后勤、行政等部门,也是在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的需要,所划分的结构。而创业组织,往往因为资源的缺乏,或是为了更好的专注,而将不同部门的底层打通,采取“一举两得”、“一石三鸟”的效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Best Food in China的销售和营销就是合为一体的,每一件销售行为,也同时为Best Food in China做了一次市场推广;Best Food in China的日常餐厅采访,和执行的大品牌客户活动,对被归纳为“项目”,项目都具有可分类(itemized),可时间推导的特性——BFIC以项目的共同规律,推动项目执行
随着企业运营的复杂化,这种重新解构变得越来越抽象化,例如,我们开始把团队组织、管理、人际关系、沟通以及客户关系等等,都归纳合并为“信息”——“信息”,按照控制论的理论,系统由于通过传输出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调整适应,而与其依托的外界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因此“信息反馈”在动态系统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对于企业组织的核心人员来说,定期“放空”思维,也是一门必修课。
由于人脑结构的限制,人对于复杂事物的处理和判断是非常有限的,人难以对5或7件以上的事物完整的理解,更不要说处理,所以人总是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将事物纳入可以被理解的逻辑体系。
而我们所建立的每一个逻辑体系,都会有其内在的缺陷,或者因为大数量级的信息增长,而使在一个时期内有效的法则定律失效。
互联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大数量级信息增长的世界,据统计,1995年,全球网站数量仅有1.8万个,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34亿,还不算数以亿计的活跃博客。这样大数量级的信息成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任何一个阶段针对本阶段建立的逻辑结构,都有可能在下一个阶段被瓦解。
同时,你很有可能无法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轻易找到参照对象,或者重新建立逻辑结构的依据——这是每一个创新性企业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和难题
这时,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需要借助“放空”思维。
在西方企业,你也会找到很多类似的事例。
比尔盖茨要定期把自己独自一人放逐到一个湖心孤岛,摒弃日常杂物,重新思考微软的战略。
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用户量达到7000万时,大胆采取了API战略,使其用户增长至今天的4亿。
时下,阿里巴巴宣布了其“数据开放分享”战略,这是阿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分享公司使命的前奏曲。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顶级智慧中,都可以看到“放空”思维的影子。
关于“放空”,老子的解释(佛教里也有类似的解释),就是像婴儿一样观察世界,不受任何既有框架的限制;而没有约束和框架的思维方式,具有令人敬畏的力量。
佛教中的“空”,更是悟透因果的智慧,这个世界表象的“色”,起源于世界本质的“空”——如同永青兄经常引用的“圣人畏因,凡人畏果”。在创业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事物运行底层的规律,才是持续走向进步的关键。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为什么阿里巴巴在Ebay收购了易趣之后,非常迅速的推出了淘宝,试图对Ebay开启一道防火墙,而最终大获成功?我相信是因为阿里巴巴看到不论是B2B, B2C还是C2C,其底层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如果阿里不进入这个市场,迟早将被Ebay占据。
基于同理,亚马逊这样的早期图书网站,会推出百货业务,图书网购业务,与百货配送业务,其底层本质是一样的;至于Kindle电子书的推出,是亚马逊图书网购配送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逻辑前提是:1)亚马逊为推动物理购书,所推出的书籍网上节选阅览,致使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转变,与电子书阅读趋同;2)电子书毛利率高于物理书籍销售,但Kindle和电子书的销售过程与图书网购本质相同;3)Ipod等手持设备的流行为Kindle电子书的销售提供了可证明模式的参照。
正是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道”
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我们最为熟悉的例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引用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和合生成冲和之气,与阴阳一起就是三,生生不息,而成万物。
道,我更愿意理解为宇宙的规律,这是促使“无中生有”的根源;按照企业运营的通俗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市场需求”。
对于创业企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这样的规律和需求,促使了“一”的诞生,一旦有了“一”,二、三…乃至万物,则源源不断,接踵而来。
创业企业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万事开头极难,因为创业企业往往要做“无中生有”的事情,而当第一个客户、第一个合作伙伴、第一个订单出现,后面则会逐渐顺畅、明朗。
个人也同样如此,每次完成第一次突破,是极难的,一旦突破,则会逐渐驾轻就熟;在一个台阶完成,优秀的团队成员则会以更高的目标,完成新的“一生二、二生三”的循环过程。
而那个“生一”的过程,则一定要借助于“道”——我相信任何一个伟大的创新性组织,对于“道”,也就是规律和需求的理解,一定是,也必须是最深刻的。
在市场上,我们更是越来越频繁的看到这些由“道”所催生的伟大的创新性企业,在他们创建伟大的产品之初,定是洞悉了市场的需要,人性的价值,或是世界运转的规律:
苹果在全世界唱片业饱受Napster代表的音乐分享软件困扰之际,推出Ipod和Itune;
还是苹果,逆手机市场的普遍法则,推出以触摸屏和App Store为特色的Iphone;
亚马逊,以Kindle颠覆人阅读纸书的习惯;
搜狗,以搜索引擎关键词出现的频度,“揣测”中文输入的规律
在经典营销学里,经常有一个说法,就是Sony公司在发明Walkman的时候,如果到街上去做消费者调查的话,99%的消费者都会告诉调查员他们并不需要Walkman这样的设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亨利福特发明汽车的时代,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告诉他他们需要的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在古登堡发明印刷的时代,文字、出版更是中世纪教会、僧侣的专利。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盛田昭夫、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企业领袖,古登堡这样的先贤,循市场的普遍认知之轨迹而逆动,并成就了日后证明的成功?
这个力量应该来自于他们对“道”,也就是对人性、价值和规律的深刻体悟。
在Best Food in China这个小草一样卑微成长的组织里,我们经历了一连串个“第一”,如果记录下来,这是一连串“道”所催生的奇迹:
1. 第一个采访餐厅:来德坊,上海
2. 第一位外文编辑:Daniel Genzer,上海
3. 第一位中文顾问:Tina Bai白静,北京
4. 各地第一位外文编辑:上海,Brian Sun;北京,Duncan Trevor-Wilson;杭州:Rueben Marley;天津:Darcy Cammer;苏州:Brian Schwartz
5. 各地第一位中文编辑:上海:Richard Zu;北京,康娟;天津,Lawrence Wong;杭州,林若飞
6. 第一篇中文翻译美食稿件:纳摩泰餐厅(Naam Thai),上海,译者,苏雅静
7. 各个城市第一家餐厅:北京,新都里无二;杭州,味庄;香港,Bo Innovation;宁波,万豪酒店;苏州,吴门人家
8. 第一次厨艺秀:2008年4月27日,大风车餐厅,上海
11. 第一个“美食名家采访”:魏克托,前法国美食协会中国负责人,地点: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Grange餐厅
12. 第一个付费客户:锦庐餐厅,上海
13. 第一个长期签约客户:恒河餐厅,北京
14. 第一个英文合作媒体:中国日报
15. 第一家中文合作报纸:《环球时报》
16. 第一家中文合作网站:瑞丽
17. 第一次峰会:2009中国餐饮文化暨私募资本投资峰会,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
18. 第一个印刷品:飨微观品无限分子美食尊荣晚宴,出品人:吴雪风
19. 第一个视频:上海锦庐餐厅,龚阿玲主持,夏军舰制作
20. 第一家酒店住宿采访:宁波万豪酒店
21. 第一个海外采访:巴黎LE PROCOPE咖啡馆,采访人:胡玥
22. 第一部英语视频,上海外滩茂悦Vue餐厅,Lindsey Gundersen主持,夏军舰制作
23. 第一个网络专题,《上海、北京、杭州三城寻味记》:http://food.rayli.com.cn/2ztw/2010-12-06/L2ztw_795241.html; http://chihe.sohu.com/s2010/bestfoodinchina/index.shtml
这些第一,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推动,也来自于大量与客户、与市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从而催生了Best Food In China每一位成员对于市场需求和规律的把握。
敞开胸怀,拥抱这个世界的规律,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向我们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