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不等于蓝筹股


  在基金看来,ST股和绩差股的反复活跃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投机,与其持有的价值理念是根本背离的。但事实证明,绩差股咸鱼翻身的案例也并不少,基金机械地固守模式化的投资理念可能会错过一些重大投资机会。

  价值理念≠蓝筹股

  蓝筹股是价值投资的主体,这一主旨本身并没有错。但股市投资的是预期,自然就存在潜在蓝筹股和现时蓝筹股之分。因此,价值理念并不单纯限于蓝筹股的历史价值投资,预期价值的挖掘也是价值理念的重要方面。应当说,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潜在价值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主要表现之一是对ST股票或绩差股的极端回避,这虽然与基金恪守的投资理念有关,但从价值理念的成长角度看,主要是初始阶段不够成熟的表现。

  价值投资讲究草根研究方法,注重宏观、行业、公司等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基础层面去把握和挖掘公司价值,从这一点看,价值投资并没有天然地事先对当前的公司出身做出优劣区分。事实上,对“乌鸦变凤凰”的投资机会的挖掘,更能反映投资者的研究水平和判断能力,市场对这种极度前瞻性的研究回报自然也是超常的,垃圾股升天的案例在股市中并不鲜见。

  忽略绩差股的价值挖掘会失去很多投资机会,这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市场环境下表现的尤为明显。周期性行业纷纷出现周期拐点,价值投资无疑会重点回避,一些反周期行业由于品种稀缺而遭遇过度挖掘,估值压力不小。像张裕A、贵州茅台、上海机场、云南白药等股票的市盈率水平都在20倍甚至30倍以上,除非有大的业绩突破,很难再有大的表现。显然,在这种市况下,如果仍旧机械地固守非蓝筹股不参与的投资理念,则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相反,如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寻找那些潜在的绩差股的机会,就会在弱势中开拓出一片独有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