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武汉说,“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
我非常赞成许院士的观点,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容不得你去给自己戴高帽子。但是,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许院士的看法,在我的印象中,印度的学生和老师也普遍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不是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而是就没有大学。
印度学生和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觉得,诚如世界一流大学有3个标准,分别是一批国际知名教授、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为人类文明做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有3个标准,分别是要有一大批术业专攻的教授、一大批积极奋发的学生和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那么,大学所应该具备的3个标准我们是否具备呢?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仿佛还是不具备。
首先,我们的大学往往徒有其名。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们的专科学校纷纷改名叫学院,而学院争先恐后地改名叫大学,其间所流露的信息再明确不过,那就是面子工程在作怪,以为只有大学才是大学,学院就不是大学了,须不知,人家麻省理工学院叫了上百年的学院,也没听说过他要改名叫大学。大学不是叫来的,而是要凭真本事干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也多是些名字上有“大学”两个字的机构。
其次,我们的大学其实是官场。本科院校是正厅级或者副部级,专科院校是副厅级,大学拥有行政级别所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的过分行政化。这表现在两方面:对外,大学于是成了一级行政机关,热衷于和地方政府比高低,排座次;对内,大学内部又分级别,如院系是正处级,教学秘书是正科级等等。之前,某大学的校长就曾公开表示,没有行政级别大学什么都干不了,说的正是大学对级别的过度依赖,这样一来,大学还是大学吗?
最后,我们的大学还是“盈利机构”。举几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大学都讲创收,于是导致学费高得离谱;再比如研究生管导师不叫导师,而敬称为老板,这是因为,研究生是导师搞创收、办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是打工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市场风潮的吹扶下,大学像以私利为目的的企业一样,沦为了“盈利机构”。
这样看来,我们当下的目标不是费苦功夫、下大力气办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踏踏实实地从零起步,首先办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然后再谈办世界二流甚至一流大学,这才是现实之举。如果大学都办不好,还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地办一流大学,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话虽难听了一些,但确是逆耳忠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