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让死神远离校园?


 

教育:如何让死神远离校园?

 

以往每当看到国外校园枪击惨案时,总觉得非常恐怖,非常匪夷所思。但是,中国当今校园里、课堂上或学校附近也开始时常游荡着死神的阴影。2010年4月6日,又有高中学子跳楼自戕,那是江苏常州三中高一某班的乐乐从15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怎么了?往日校园的宁静、安详哪里去了?——哦,不,文革时校园里也曾充满暴力、恐怖和邪恶,也曾有殴师、弑师案,如北师大女附中卞仲耘校长等一些教师就是在校园被红卫兵(也是学生)殴打致死的;而文革武斗中,学生死伤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重庆红卫兵公墓里一个个孤寂无辜的幽灵至今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校园里的血腥暴力和荒诞历史……呵,在中国,校园暴力与死神的阴影并非至今才光顾校园!只不过光顾的原因大为不同罢了——但追本溯源,还是可以说:教育乃至社会出了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文革时期还是当今。

◎ 关于福建南平校园惨案

最近发生的福建南平暴徒砍杀小学生致8死5伤的极端事件,令人目瞪口呆,痛心疾首,但相关评论已经铺天盖地,笔者不想再做多少重复的评说了——毕竟,它与教育本身的因果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并不是说绝对没有关系),而更多关乎社会,关乎校园周边治安防范和综合治理;至于学校开大门时间订得如何,学校究竟有多少责任,相信法律会有个说法的——毕竟任何学校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敞门入场,那样对校园安全也是绝对不利的;即使提前到某时开校门,也还是不敢保证开门前校外没有等着进校门的学生——而这些都是容易修正和调整的,且与开校门的时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南平事件虽然举国震惊,但相信南平事件属于偶发的极端事件,只要认真,只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社会与学校都做到权为民用心为民系,亡羊补牢的治理改进措施不难制订。我们祈祷幼小的灵魂安息,我们希望他们的父母亲人节哀……

◎ 笔者想说的是另一些与教育关系更为密切的夺取校园师生生命的事件

当你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学生被杀”或“老师被杀”一类词组,出现的新闻或评论真的很多很多,令人不寒而栗。当然,我们不可将所有此类事件都与教育挂上钩,这其中绝对有少数与教育无甚关系而与更广泛的社会因素有关的偶发刑事案件。但与以下类似的事件就很难说与教育没有某种因果关系了,这里仅仅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件——

2008年12月人民网报道,一个月连续发生三起弑师案:10月4日,山西朔州高中生课堂上用弹簧刀刺向老师的腹部,老师当场倒在血泊中;10月21日中午,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为学生丁某前一天逃课而去家访,学生丁某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10月28日18点43分,中国政致程大学昌平校园2005级学生付某突然闯进教室,手持菜刀向程老师砍去致其其重伤,血染课堂,程老师经抢救无效不治身亡……

2009年1月17日河北信息网报道:河北新乐一中(示范高中)又一名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身亡;2009年04月01日《东方今报》报道:河南西峡第一高中(省示范高中)接连发生高三学生猝死、跳楼事件……

而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际,2010年0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湖南祁阳二中(百度百科记录该校2001年晋升为永州市重点中学)、祁阳县四中(省示范高中)20天内相继发生高中女生因不堪压力跳楼自杀事件;2010年4月6日,又有高中学子跳楼自戕,那是江苏常州三中高一某班的乐乐从15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笔者不禁又想到了曾写过的拙文《吃人的“示范高中”与“优质高中》一文!

同窗互相残杀:2009年11月腾讯网报道:大学生杀死下铺室友 疑因打呼噜被偷拍传上网……而更早些时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的案件也已成为一个沉重的无法抹去的符号,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标本……

老师竟然杀死学生:早些时候,2007年3月南方新闻网报道的则是一个年轻女教师因工作失意地位落差心理失落导致严重失眠、抑郁,将3名六七岁的无辜小学生诱骗家中杀害然后自杀的案件……

上述校园惨剧只是令人痛心和毛骨悚然的一类事件的代表,远远不是全部;而更令人恐怖的是还有许多正在无声酝酿发酵着的血腥案件,不知何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2009年5月3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海南省海口市9岁小学生的造句令老师震惊不已,这孩子写道:“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

◎ 校园惨案的基本归因

分析某些行为的归因最忌出现归因偏差,必须冷静客观而全面。教育是社会母系统中的子系统,分析校园惨案的基本归因,除了教育自身因素外,无法回避社会因素。

如文革中的校园惨案,几乎与教育本身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基本皆为政治原因所致。而近些年发生的校园惨案,则体现出社会因素与教育自身问题错综复杂的交织。在这些归因中,首推我过在社会转型期间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尽管上述每一个案例分析都可以解读出多种归因。

社会用人机制所表现出的“用人唯学历”——将学历文凭作为人才“准入证”;教育行为受制于社会价值观,这是客观规律,社会在用人机制上的扭曲与偏差,导致“应试教育”僵而不死,“素质教育”推而不进,“择校热”高烧不退;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产业化”的余波未了,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工具——于是,教育几乎整个异化为获取功利的敲门砖,不论是学校还是师生。教育的异化导致教育本身“育人”、“以人为本”这一宗旨的丢失。

我们知道,“育人”重要的是“育心”,是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充分的终极人文关怀,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适合于个性的最佳发展。但是,在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桎梏下,社会也好、学校也罢,心中除了分数、升学率、文凭、经济利益还有什么呢?

诚然,一些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专家还是智慧的、良知尚存的,在一个一个令人痛心的教育惨剧发生后,他们呼吁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增设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占有并不太少的篇幅,还有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课时被语数英等“主课”侵占(因为不须考试);心理咨询室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摆设,沙发上落上或厚或薄的灰尘——因为这些与考试分数、升学率、文凭无关;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为何物,心中有话无处说,或者他们认为说了也白说。

当考卷上的“分数”和高考升学率、中考考入“示范高中”的百分比几乎成为地方官员、家长和学校教育价值的唯一追求时,我们还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心灵吗?而面对那些给学校升学率“拖后腿”的后进生、某些留守儿童以及德育智育的“双差生”,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倍加关注、关爱还是厌弃呢?恐怕大多为后者吧?面对那些“乖孩子、尖子生”,教育给予他们的是更多心灵的关注、疏导还是鼓励中饱含着更多“压力”呢?恐怕更多的也是后者吧?

在教育发展比较健康的常态中,教师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与关注学生的学业一样,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出现的某些并非学业方面的稍稍异样言行而家访,而不是仅仅因为旷课或学业不良而家访;在这样的家访中,教师往往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隐私,与家长探讨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老师往往使学生深深信赖倍感亲切胜过父母,学生的隐秘、苦恼不对父母而对老师说,老师成为学生信赖的人生导师——这样令人感佩的教育情境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多少呢?而在这样的情境中还会发生上述一类惨剧吗?

对于每一件校园惨案的归因,不是本文可以穷尽的。本文只能做“基本归因”:不论马加爵案件抑或近期发生的校园惨案,都与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心灵亦即所谓“心理健康”的实际缺失密切相关;而这一缺失的归因,又无不与教育价值追求的错位以及教育的异化紧密相连;而教育价值追求的错位和教育异化又无法不从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观的扭曲、偏差溯源。如果详细分析上文说到的年轻女教师因工作失意地位落差心理失落导致严重失眠、抑郁,将3名六七岁的无辜小学生诱骗家中杀害然后自杀的案例,我们会看到它可以是更多社会因素导致学校管理失误及校园惨案的归因范本之一。

◎ 综合治理:让死神远离校园

当我们对校园惨案进行了基本归因分析以后,假设这归因分析可以基本成立,那么,让死神远离校园,除了综合治理,我们几乎别无选择。以下举措必须同步实施:① 教育与政府、组织部门及社会相关部门联动,修正用人机制及于此相关的制度,确立人才选拔注重实际能力、实际经验和业绩考查同时参考学历的原则,对国家认可的学历同等对待,不拘一格降人才,使成青年的成才之路多样化多元化,条条大路通“罗马”;以此引导教育注重能力、学力的培养,注重培育符合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性,给予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使教育价值回归本源;②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制订和实施新的教育评价标准,注重对提升教育质量增长点的“过程评价”,适当淡化结果评价尤其是升学率指标;界定和确认“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内涵,拿出刚性措施认真整顿“示范高中”的办学行为;从而引导教育内部对师、生评价标准的修正和执行;③ 对教师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确立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培训,以学生对教师的可亲度、可敬度调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④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培训师资,使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拥有重要地位,建立切实可行且真正执行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制度,将后进生、尖子生、留守儿童、德育智育“双差生”作为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给予特殊关爱的对象。

让死神远离校园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正确分析归因,追本溯源找到努力的方向,却一定是综合治理的必由之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没有用的——出现了教师体罚事件或“范跑跑”事件便修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现家长或学生因不满教师批评处罚而殴打、杀死教师事件便发文表述“教师有批评教育和处罚学生的权利”;出现学校活动安全事故就发文通报提出基本属于常规性的要求;对于补课以及收补课费三令五申“不准”以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无效的“减负”文件等等,不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以系统观念考虑现象与本质的逻辑联系,这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效之举又是什么呢?诚如是,死神将越来越多地徘徊于校园及周边,中国“教育病”的根治将是无望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还不知要有多少曲折。□

----------------------------------------------------

参考文献

应学俊吃人的“示范高中”与“优质高中”

应学俊“择校热”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吗?

应学俊当前教育改革很可能陷入的误区

应学俊用人唯学历:素质教育的“死结”(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