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蜗居》
《蜗居》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背景和为了生存而经历各种坎坷的生活。从恋爱、婚姻、家庭、欲望和价值观等各个角度,将人性的各种侧面和色彩合理自然的揉合到一个个艺术人物身上,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反应出社会现实。让每一个观众思考:如果我处在那样的条件和环境中下,我会成为剧中的哪位人物?叫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先说“海藻”与“小贝”的爱恋是浪漫甜蜜的,“小贝”是执着认真的,也是让我们最同情的。是啊,身单力薄的你怎么能 “斗”得过年富力强有权有钱还有手段的“宋思明”呢,所以你必“败”无疑啊!“海藻”当初为了姐姐“海萍”买房的首付款缺两万元而陷入“宋思明”的温柔陷阱。可后来不能自拔是她自己严重迷失和价值观扭曲而最终断送了宝贵的青春。所以,“海藻”的形象无疑成了大家最热门的讨论话题。“80后”大学生的人生轨迹是刻苦勤奋、实现自我还是走“捷径”、“傍大款”?在这个物欲膨胀的时代,的确让涉世未深的“80后”迷惘、手足无措。看着别人住洋楼、开高级轿车,穿戴名流,怎能不心痒呢。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劳而获最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一个人的一生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选错路,否则将遗憾终生。
再说“宋思明”原本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有贤淑漂亮、任劳任怨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可在“权欲”与“色欲”面前他得意忘形,与奸商为伍拼命捞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与欲望。把家庭、老婆和女儿放在一边,不回家睡觉,不陪伴老婆,女儿好几天都见不到爸爸的影子。完全尽不到一个做丈夫和爸爸的义务,在老婆与“小三”之间疲惫的周旋,最终玩火者必自焚!走上一条不归路,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生活的法则是亘古不变的!“海萍”与“苏醇”的婚姻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组成公式。为了一套能在大城市生存的房子,他们勤勤恳恳、起早贪黑、风尘仆仆,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敢去娱乐,不敢去下馆子,结婚后都没有去看过一场电影,晚饭还经常是吃挂面!很欣赏“苏醇”的为人,在老婆大人面前永远是“没理”;在单位工作扎实、心地平实;为了不让“海藻”在“宋思明”那里越陷越深,主动辞去“优厚”的工作以便拉大与“宋”的关系,这是明智之举。“海萍”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开了一所家庭式语言学校。为了生活,他们努力着------。
《蜗居》在述说着这么一个现实,就是随你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飞涨的房价。“苏醇”一家就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小小犹豫,而导致几年后只能选在偏远地带才买得起的房子。但话又说回来,就象他们自己说的,如果当初毕业了不往大城市里挤,或者先买小一点的房子,生活过的也就没这么累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多少个像“苏醇”这样的家庭在作着“伟大的贡献”啊!最后大家都“骂”开发商。可有的开发商说了,我盖的大房子不是卖给“穷人”的,是卖给有钱人的,“穷人”削着脑门儿也往里挤,就是傻瓜!“穷人”的居住问题是要靠政府的。仔细听来,不无道理啊。常言说的好: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互相攀比,自己又发不了横财,那就是给自己套上沉重的生活枷锁!
《蜗居》结尾宋思明死了,宋在停尸房里白被单裹着,露着双挂着ID的脚,我原以为镜头会给一个近景,显示ID上“宋思明”三个字,但没有。还有那个美国人马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是不是可以这么想象:宋和马克早有预谋,宋“在美国和中国都给了我很多帮助”(马克的原话),而马克投桃报李,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宋,他的汉语水平其实根本不需要海萍来辅导了。实际上,马克是为宋在海外洗钱的代理,最后,宋自己制造车祸,应该没有死,到了那个院长能听他调遣的医院,让院长来个偷梁换柱,暗渡陈仓,自己就逃脱了,然后逃离国境。最后再让马克把海藻弄出国,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者,还有一个更文学化的结尾:在市委宣布对宋审查时,宋得到消息:海藻临盆,当宋被送进监狱,随着铁门哐当一声,另一个画面是婴儿的一声啼哭,特写:宋面部复杂的表情。……最后海藻还是出国,在飞机上,邂逅同时出国留学的小贝,四目相望,无语。我想看看法律之外的人性、家庭、婚姻、道德和情欲。如果这个作品能让人看到,“宋思明”和“海藻”不会这么轻易得到“报应”,留下空间让人们思考:为什么道德遏制不了欲望?“我”在这个故事里会是谁?为什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