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把政府1月份公业务费详细在网上公布,大到几千元的招待费,小到1元多的信纸。网友形象地称其为“中国第一全裸乡政府”。
“全裸”乡政府在网上引起热议,各媒体争相报道,这是有背景的。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一直是政治改革中的难点,甚至是改革敏感领域。就在不久前,有地方政府还声称,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密”,不能公开。近些年,随着政治开放、社会思潮激荡以及有识之士的推动,再没有人敢公然反对政府财政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为财政公开奠定了法制基础,但现实中预算公开进展甚微。关于“全裸”乡政府的大量报道,出现于3月15日左右。就在几天前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大财经委官员高强曾坦言,至今尚无国务院部门向公众公开预算。
白庙乡政府在网上晒出政府详细支出,为财政预算公开树立了榜样,网友一致呼吁“应该全国推广”,一方面向全国其他乡政府推广,另一方面也要向更高层级的政府推广。因为白庙乡政府的案例说明,财政公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或所想的那么复杂,流水账列出所有开支,并加以归类整理,就是小学生也看得懂,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有人说,白庙乡是西部一个贫困小乡,财政公开容易得多,东部富裕地方政府以及全国更高层级政府要公开,就复杂了。一些媒体对此予以驳斥,道理很简单,最复杂地方的政府机构都是由小机构构成,白庙乡既然可以公开,那么,巴州区其他乡政府就可以公开,巴州既然可以公开,巴中市就可以公开,四川省就可以公开,以此类推,全国为什么不可以公开?
总之,白庙,这个地处偏僻西部、名不见经传的乡政府,一夜成名,甚至有消息称,白庙财务公开的事情已经惊动国务院,相关部门向四川省政府打电话,要求就此事写专报。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随即成为媒体追捧的明星,每天都有记者采访他,人民网强国论坛也邀请他与网友在线交流。
张映上似乎对纷至沓来的媒体关注期待已久。白庙财务公开及民主议事活动,是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当时巴中日报作了报道,白庙还建立了网站,专门公布相关信息,甚至,当地将财务公开的消息写成稿子投给新华网、人民网,但是都石沉大海。张映上及改革的其他几位参与者对此很焦急。事情一直到3月12日,天涯社区出现一个《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的帖子,网友狂顶,引起新京报等注意,其他平媒才一拥而上。
但是,张映上似乎没有预料到报道来的这么快、这么猛,在媒体的特写镜头中,他经过轮番采访,已经感到疲惫和越来越大的压力。压力既有记者带来的外界对改革的疑问与质疑,也有改革可能触动相关利益的忧虑。外界的疑问很多,比如,财务公开是不是作秀、假公开?为什么在网上公开,而本地农民知道的并不多?改革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机制,会不会人走政息?等等。张映上对此都做了回应,但纷纷扰扰的质疑不可能不对他形成一定压力。但这些压力,或许都是鸡毛蒜皮,真正要命的压力是来自他所在的巴州区政治生态,更具体地说,就是他的同僚们。
虽然白庙的改革从总体上看,属于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推行的“阳光政务”的一部分,全市政治改革的氛围很浓郁,李仲彬这位四川政治改革的铁杆派也对白庙改革表示支持。但尽管如此,从有限的报道,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张映上的胆战心惊、焦虑忐忑,他孤身走在改革的悬崖绝壁上。他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该乡正在焦急期盼企业前来投资。但在此插一句,张书记的这个期望恐怕会落空,因为西部经济落后,前去投资的企业少,主要是由当地的区位特性及资源禀赋决定的,而与政治环境、投资软件配套关系不大。另外,张映上还讲到,财务公开使他的同僚似乎有些亏欠,因为工作同样多同样辛苦,而他们的待遇少一些。这或许就是实际利益。他幻想改革能得到全区其他乡镇响应,但最终发现只是个梦想,乡干部都很清楚,如果每笔招待费都公开,哪个上级还敢来你乡镇?而各乡政府要靠这些上级部门审批拨付各种项目资金。一位同僚说,“官场潜规则,谁动一下谁都可能付出代价。”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学习自己,孤独就是压力。
当前压力巨大的张映上,让我想起一个人,原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农专家,都知道他关于“三农”最经典的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但是包含这三个警句的书信,即他2000年写给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信,却是他在棋盘乡改革最艰难时期向中央领导的诉苦书。他当时大力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裁撤人员,直接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他当时受到阻力之大,似乎超过张映上,压力也比张书记大。虽然几位中央首长对他的上书作了批示,支持改革,2002年出版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也成为热门书籍,但李昌平最终被排挤出官场,他辞去了乡党委书记,他的改革失败了。甚至他南下广东打工,监利县还有人继续对他加以迫害。
李昌平改革的核心是裁人,张映上改革的核心是管钱,都是政治改革中的硬骨头。或许张映上还没有受到直接阻挠、排挤、打击,但是从已经披露的情况看,这些也不是完全不会出现,只是时间以及程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张映上步李昌平之后尘。
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白庙乡改革的对外宣传策略,至关重要,如果策略掌握不好,可能葬送改革。改革与舆论宣传的关系一般有两种:“只做不说”与“边做边说”。改革需要舆论支持,需要造势,需要由此带来的高层政治的支持,但舆论及媒体的聚光灯又会把改革者烘烤得汗流浃背,甚至使改革休克或死亡。因为媒体聚光灯下,人们会说三道四,指责改革诸多的漏洞,产生争论,最后甚至形成对改革全盘否定的压倒性声音。对于这对关系的悖论,需要权衡和拿捏,既要适当造势,又要对质疑声音做疏导。
白庙乡的改革还处于蹒跚的起步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宽容、呵护、理解与支持,公众应继续对改革的一线操作者张映上投去鼓励的目光,国务院、四川省以及巴中市相关部门应该为他解决实际的困难,同级的官员们应该把握适当时机,学习白庙好榜样,让白庙和张映上不再孤独。
20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