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就是好的?


    旅游景点卖工艺品是一大现象,但大多商品千篇一律,北戴河买得,海南也卖的,实在没什么特殊意义。所以偶有特色的东西就特别引人注目,所谓特色是什么呢?我们去某地旅游,总是该地的地方特色吸引我们,而能够留做纪念的,大概地方特色的东西最具竞争力。我去山东章丘,在李清照纪念观卖得一本李清照的线装诗词集,尽管我有她的集子已经好几个版本了;我从重庆山区买回一双草鞋,尽管知道我一天也不会穿它。 

    另外,我们还特别偏爱手工的玩意儿。一看是机器批量生产的大路货,先灰心一下,怕连问的兴趣也没有了。比如陕西的剪纸,我想如果做个模具批量裁切是不存在技术问题的,但那价格肯定不如老乡剪出来的。尽管老乡剪得没有机器切得那么规矩,但我们还是觉得手工的地道,手工的好。剪纸的艺术品,其好与坏的区别尚需要有艺术的鉴别眼光,非外行可为也。而吃食,大约味觉不曾失灵的都难于鉴赏评判。手工的面条、手工的水饺、手工的馒头也比机制的更受人喜欢,还别说,就是好吃。西安的面食特别多,也特别出名,但像刀削面这类东西,机器制作恐怕还做不到,即便做到了恐怕也会让人觉得不够地道。

    正因为不便于批量生产,所以才弥足珍贵,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往往容易干脆被替代掉,使其永远变成了传统的东西。比如过去农村做饭鼓风的工具叫做风箱的,四四方方的木箱,中有穿着鸡毛的风板,由拉杆牵引,如此鼓出风来,呱嗒呱嗒地响着,也很有情趣。据说风箱的制作,必须是掌握专门技术的好木匠。但随着手摇鼓风机的出现,风箱的制作马上跌入低谷;然后电动鼓风机则更加普及了,再后来人们做饭用煤气,根本不必鼓风,那厨房电器则连火苗也看不到了。风箱到了穷途末路,上好的木匠的手艺看看失传了。

    有个电视片专门讲濒临灭绝的“手艺”,像山西的“堆锦”有着“立体国画”之誉,但现在掌握这个技术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了。和风箱相比,这“堆锦”则独具艺术价值,但也沦落到被保护了。人们保护这个手艺的意义,不在于这个手艺还有实用价值,而是因为怀旧的心理,以及为了避免人去楼空般的遗憾,就像对待所有文物的感情一样,也仅此而已了。

    传统的东西如果真的好,应该大大地有存在的动力,市场需求会很旺盛,那用新工艺生产出来的替代品难说有好的销路,大概也就不会失传了。然而往往大多数这样的东西偏偏像风箱之于鼓风机,很快就沦为濒临灭绝而需要保护了,为什么?因为新产品的优势实在难以抵挡。

    白酒也好,葡萄酒也好,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所以几乎所有生产企业多多少少都有些对传统的怀恋,有极端的甚至追本溯源,不把酒工艺恢复到看不到的遥远时空誓不罢休,更以此为卖点,希望全人类都一起怀古,以可怜文物的心态卖我点酒尝尝。说到酒起源,比较工人的说法是先人无意之间发现了粮食或者葡萄腐烂发酵后产生的物质有迷人的味道,于是开始有意地生产。如果追溯到这里的最早的传统,采用这样的工艺来生产酒,恐怕“酿酒师”自己也不肯喝的。而之所以有了酿酒师这个职业,正是因为酒工艺的发展,不专业化已经不可能了。

    承认发展,就应该承认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新”。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改进的过程,为什么要改进,不正是因为“传统”的工艺存在缺陷吗?这种改进,即便在今天的酒行业仍然在继续着。酒类尚可以被怀恋的传统,其实只有酒类不断积累而成的传统文化,那种抱着传统工艺大腿的做法多少有点迂腐。你自己迂腐不是你的错,还出来要求全人类都一起迂腐,就是你的不对了。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