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培训高峰论坛-万水波
在2009年中国培训业高峰论坛上,多名讲师和学者共同回顾了2009中国培训市场发展状况,中国培训业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培训公司阵营与企业培训阵营,前者以培训公司为代表,侧重提供培训服务,后者侧重接受服务,或为企业内部提供服务。2009年,对于中国培训市场来说,这一年意味着产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模式的出现,刷新了培训行业的定位与发展的速度。2009年培训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些企业的培训部门开始主导培训项目的开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为主,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大学、企业商学院等各种时髦的培训机构与部门。
走向之一:针对性越来越强
中国培训产业 2009年的一大走向是针对性越来越强。培训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企业所存在的不同问题,量身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面对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培训企业必须使自己的培训更具专业化及针对性,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求得激烈竞争中的一席之地。
我们不要再去纠缠于“细节”或“精细化”这个概念是否重要,汪中求对于中国培训业的贡献在于,他告诉我们管理培训不必贪大求全,培训可以是一根针,解决一个观念、一个问题、一个思维习惯,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式,因为我们的培训与国外的差距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在于培训的标准化,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培训公司都在代理国外的一些培训课程,比如竞越、麦肯特、极速动力等很早就代理了国外的一些标准化课程。估计2010年这种做法会成为培训业一大趋势。因为随着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和培训技术的多样化,培训最难解决的是讲师的复制问题,但是标准化的课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培训的规范性及传承性。目前解决讲师复制的办法是DVD光盘,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复制模式,因为这是单向的。标准化的培训产品传播广泛,市场占有率高,规范化的培训服务能极大地提高客户满意度,互动型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还可以传承企业文化、团队理念和职业技能。对于管理培训而言,其实可以借鉴的就是IT业的认证培训,在微软的授权下,制定了一系列的IT认证培训标准及方案,对于中国IT培训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北大纵横董事长王璞先生认为培训是可以复制的,整个培训的技能可以共用。因此,培训行业是一个可以形成产业化的行业,其关键就是标准化。例如公司所引进的用友ERP管理系统,用友是一家IT公司,但是实际上它又是咨询公司,但是它根本不需要从头开发,而是根据企业情况稍加改动就能产生一个产品,可以量产。又比如北大青鸟在同行业中率先引进ISO9001管理体系,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规范自身。这些都是值得咨询培训行业学习和推广的模式和做法。而2010年的培训业也将继续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个方向发展。
经典模式:一本正经模式 代表人物:曾仕强
所谓一本正经,指的是我们传经布道的培训师都要有一本属于自己、来路端正的经书。说到一本正经,不得不提到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曾仕强教授。我曾经说,曾仕强教授开创的中国式管理,对咨询业观念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曾仕强教授的大师风范,对咨询业行为模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曾仕强教授的演讲风格,对咨询业表达水平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是曾教授的三大风格,凡是听过他讲课,不管是否认同其观点,都无不被他的学识所折服。而我认为曾仕强教授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中国式管理这样一套很难标准化的东西,做成了一套相对的培训标准,使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管理思想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这种形式的传承是很有价值的,姑且不去研究大家对于中国式管理的见仁见智。因为我们中国人往往缺少一种系统的思考与理性的思维,不愿意将一件事情用简单的话说得很清楚,喜欢要人们去悟道,而不重视学术,中国式管理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在传道,不过好在曾仕强教授都是通过术的方式来表达与推广的,并没有像很多培训那样“道可道,非常道”,或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
走向之三:形式多元化
2009年培训业的第三大走向是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随着企业日益提高的培训要求,培训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培训公司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了十八般武艺,借助各种工具提升自己的培训效果。从以前单一的讲座形式,拓展到研修班、研讨会,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活动、管理游戏、派对演练等多种培训方法结合的形式,使学员在短期内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学以致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员工业绩和企业效益。同样是体验式培训,原来基本上是做活动、做游戏,现在大量沙盘模拟等产品的出现,比一般游戏更精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问题。工具性产品开始增加,包括测评、现场互动等工具都在增加,已经不满足于在概念上、理论上的培训,而是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经典模式:一笑千金模式 代表人物:余世维
以余世维为代表的培训师们在培训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风趣的言谈,极具幽默的效果使得学员“过耳难忘”。寓教于乐的显著培训效果使这些培训师财源滚滚,真可谓是“一笑值千金”。以余世维为例,他的课程策划注重细节、表达生动、重视现场效果;陈安之的课程与其说是一堂培训课,不如说是一场极具煽动性的激励表演,气氛热烈,参与性强。独特的个人魅力是他们的课程吸引大量眼球,一再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走向之四:培训价值提升
走向之五:同业联盟开始形成
2009年培训业的另一走向就是一个崭新的平台正在形成。现在很多人都想做平台,中企联咨询委员会是一个平台、《销售与市场》杂志是一个营销专家的平台、《培训》杂志是一个平台、金盟(中国管理培训金业联盟)是一个平台、博士德(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平台,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也是一个平台,大家都在做平台,行业的价值链正在形成,但是做一个培训行业的平台谈何容易,不过幸好这种合作与联盟已经开始启动了。
可以预见,在一个有组织的同业联盟的平台上发展,培训公司间互通有无,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国咨询业将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地向更纵深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