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的太武帝被宦官刺杀后他的孙子即位,是位文成帝,这位刚刚13岁的小皇帝一登基立即就一改其祖父的做法,兴趣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兴佛”运动。
刚即位不久,小皇帝即下诏恢复佛教。在诏书中小皇帝强调佛教有“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的丰功伟绩,并声称佛教有助于王政的实施,有益于善性的启发,“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所以“莫不崇尚”。与乃祖6年前的那道“灭佛”诏书相比,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当然为了乃祖的面子,小皇帝在诏书也特别提到,前朝因为奸徒、凶党混入寺院,假托僧人为非作歹,所以将他们杀戮治罪是正当的行为,但是因为有司失职,不加限制,使佛教被彻底禁绝则是过失。并说,先帝对此事一直很感慨,但因为“军国多事”,没有来得及纠正这个错误。现在,由我来继承先帝的遗志,兴隆佛教。一番避重就轻之后,把太武帝的错误全部推给了臣下。
诏书还提到了具体的兴佛的方案:各州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修建教区,资财可任其使用,不设限制。想出家的人,无论长幼,只要是出于良家,乡里担保其品行端正,就可以任其出家。对于出家的人数,大州县50人,小州县40人,偏远的州县10人。
此后,皇帝又任命一位名叫师贤的人担任帝国佛教的最高领袖“道人统”。而这位师贤在前任皇帝“灭佛”期间曾经被迫还俗并借行医谋生,得以保全性命,据说他尽管还俗,但始终“守道不改”,并放弃自己的信仰。新皇帝颁布诏书恢复佛教后,他即同五位同辈,返回沙门队伍,并且得到了新皇帝的信任。
在皇帝的命令下,在“灭佛”运动中被戴了“黑帽子”的有司,这回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他们找来了能工巧匠,按照皇帝的形象雕造石像,据说因为“纯诚所感”,石像的脸上、足下出现的部分黑色,竟然与皇帝身上的黑痣一模一样。这尊按照皇帝的形象塑造出来的石像,被当作佛像加以供奉。随后,在兴光元年(公元454年),又在皇帝的敕令下,为太祖以下的5位皇帝各塑造释迦牟尼立像一座,高达一丈六尺,耗费赤金25000斤。声势浩大的兴佛运动甚至惊动了外国僧人。不久,来自狮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的5位僧人,也护送3尊佛像来到京城,给北魏的佛教造增添了某些异国色彩。
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师贤去世,昙曜成为他的继任者。这位新的“道人统”上任后,即向皇帝提出在京城西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各镌佛像一尊。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因此,作为这一场“兴佛”运动的最大的成果之一,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始开凿。它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后世开创了一座世界级的佛教艺术宝窟。这就是我们现今仍然叹为观止的云冈石窟,历经千年的沧桑与风雨,仍然令后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