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主导全球25强十年变迁
1999年和2009年的全球市值25强企业如表所示,榜单变化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与十年间全球经济、金融的宏观趋势高度相关,反映出“顺势而为”不仅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主导了全球25强的变迁。
全球25强区域分布的变化反映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
比较1999年和2009年的全球市值25强榜单,25强的区域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核心特征,表现在:其一,全球25强分布的国家更趋广泛。1999年,全球25强分布在芬兰、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五个国家;2009年,全球25强则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中国、荷兰、瑞士、英国和美国七个国家。其二,全球25强中,美国企业的数量大幅下降。1999年,有埃克森美孚、微软和通用电气等19家美国企业进入榜单;2009年,入选的美国企业则仅有埃克森美孚、微软和谷歌等14家,十年间,上榜的美国企业个数下降了26.31%。其三,全球25强中出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1999年,全部25强均来自发达国家;2009年,25强中有5家企业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十年间,新兴市场在全球25强区域分布中的占比从0%升至20%。
全球25强区域分布多样化的变化特征反映了1999-2009年间全球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主要国家的企业在全球25强榜单中的表现与该国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高度相关。十年间,美国经济的全球占比从1999年的23.695%降至2009年的20.02%,降幅超过15%,美国企业的上榜数量则相应下降了26%;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全球占比十年间的降幅超过20%,与此相对应,两国企业已经全部从榜单上消失;澳大利亚和巴西经济的全球占比十年间降幅低于8%,中国经济的全球占比十年间则上升了73.69%,与此相对应,1999年尚无上榜记录的三国企业均出现在2009年的新榜单中。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在全球25强榜单中的表现与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高度相关。1999-2009年,新兴市场经济的平均增速为5.77%,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和发达市场经济3.55%和1.96%的平均增速,与此相对应,全球25强榜单上来自新兴市场的企业从无到有,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
全球25强行业分布的变化反映全球经济增长核心决定要素的演化趋势
比较1999年和2009年的全球市值25强榜单,25强的行业分布呈现出从科技企业主导向科技、金融和资源企业三足鼎立格局演化的趋势:1999年,进入25强榜单的企业中有诺基亚、微软、英特尔、IBM和甲骨文等13家企业来自科技行业,2009年则仅有中国移动、微软、谷歌、苹果、IBM和AT&T六家企业来自科技行业,十年间科技企业在25强榜单中的占比从52%降至24%;1999年,进入25强榜单的企业中仅有花旗和AIG两家企业来自金融行业,2009年则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汇丰、摩根大通和伯克希尔哈撒韦五家企业来自金融行业,十年间金融企业在25强榜单中的占比从8%升至20%;1999年,进入25强榜单的企业中仅有BP和埃克森美孚两家企业来自资源行业,2009年则有必和必拓、巴西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皇家荷兰壳牌集团、BP、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七家企业来自资源行业,十年间资源企业在25强榜单中的占比从8%升至28%。
全球25强行业分布的变化特征反映了1999-2009年间重要的宏观趋势: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从科技为主演化为科技、金融和能源三者并重。首先,十年间,科技进步始终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但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科技进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缓慢减小。与此相对应,一方面,十年间科技企业在全球25强中的相对占比有所缩小;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在全球25强中的绝对数量依旧较多。值得强调的是,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与科技企业的成长速度高度相关。如表2所示,中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13%快速升至2007年的1.49%,与此相对应,2009年中国移动进入全球25强;而美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从2003年的2.66%小幅升至2007年的2.68%,与此相对应,2009年仅有五家美国科技企业进入全球25强,1999年上榜的美国科技企业则有九家。
其次,十年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其一,伴随着金融综合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大幅增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创新中间业务的长足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持续建设同时拓宽了实体经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双通道;其二,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兴市场的融资成本下降,资金流入增加,股票市场扩容,信贷活动增加,投资增长加快,金融条件的大幅改善促进新兴市场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不断上升,进而导致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鲶鱼效应不断增强。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1月发布的《2010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数据,2003-2007年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潜在增长水平较1995-2003年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其中的0.8个百分点来自金融深化的贡献(见表5)。与此相对应,2009年进入全球25强的金融企业数量升至5家,其中更有2家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占比高达40%。值得强调的是,虽然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减缓了2007-2009年间全球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但金融综合化和全球化的大势始终没有改变,金融企业依旧在2009年全球25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最后,十年间,资源约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大幅前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日趋严重,资源供需的矛盾不断加大,自然资源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愈发受到市场的关注。根据彭博的数据,1999-2008年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5.2%,而同期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仅上升了21.69%,供需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能源价格的上涨,资源企业由此受益。与此相对应,2009年,全球25强中的资源企业数量大幅上升。
总之,1999-2009年间,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区域多元化,二是增长核心要素从科技为主转变为科技、金融和资源三者并重。顺应大势所趋的企业,把握住新兴市场崛起以及金融、资源行业迅速发展中的机遇,获得了长期、快速和可持续成长的强劲动力。这种“顺势而为”主导了全球市值25强企业十年间的变迁。
表 1999和2009年全球市值25强
单位:亿美元
1999 |
2009 | ||||
国别 |
企业 |
市值 |
国别 |
企业 |
市值 |
芬兰 |
诺基亚 |
2082 |
澳大利亚 |
必和必拓 |
2005 |
德国 |
德国电信 |
1954 |
巴西 |
巴西石油公司 |
1816 |
日本 |
NTT DoCoMo |
3684 |
中国 |
中国工商银行 |
2670 |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 |
2726 |
中国石油 |
2169 | ||
丰田汽车 |
1822 |
中国建设银行 |
1916 | ||
英国 |
BP |
1954 |
中国移动 |
1844 | |
美国 |
微软 |
6024 |
荷兰 |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
1812 |
通用电气 |
5072 |
瑞士 |
瑞士罗氏公司 |
1437 | |
思科公司 |
3665 |
雀巢公司 |
1710 | ||
沃尔玛 |
3079 |
英国 |
汇丰 |
1922 | |
埃克森美孚 |
2789 |
BP |
1739 | ||
英特尔 |
2750 |
美国 |
埃克森美孚 |
3228 | |
朗讯科技 |
2351 |
微软 |
2628 | ||
IBM |
1945 |
沃尔玛 |
2010 | ||
花旗 |
1878 |
谷歌 |
1884 | ||
时代华纳 |
1696 |
宝洁公司 |
1799 | ||
美国国际集团 |
1674 |
强生公司 |
1779 | ||
AT&T,Inc. |
1663 |
苹果公司 |
1728 | ||
AT&T,Corp. |
1624 |
通用电气 |
1681 | ||
甲骨文 |
1595 |
IBM |
1674 | ||
家得宝 |
1583 |
摩根大通 |
1653 | ||
美国默克集团 |
1570 |
AT&T,Inc. |
1606 | ||
世界电信 |
1506 |
雪佛龙 |
1540 | ||
宝洁公司 |
1440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
1536 | ||
可口可乐 |
1439 |
美国辉瑞公司 |
1470 |
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Capital IQ;Standard & Poor’s;Company filings;WSJ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