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会的掌声不统计也罢


关于两会的掌声不统计也罢

 

李华新

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全国政协委员朱振中话音未落,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已响起热烈掌声。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10日上午举行,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作题为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的发言,短短8分钟赢得9次掌声。8日政协大会发言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梁季阳揭示房价居高不下地方政府责任不可推卸,短短发言曾赢得掌声5次。(《广州日报》消息)

 而笔者也是仔细看了这位代表的发言,其中的确是言辞犀利的,而且所提的问题也是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是否是有了这样的犀利发言,就能改变当下的已经成为风气的需要掌声需要鼓掌的会议气氛,这些似乎还不能说一次两会就能够解决的。

比如,《90多次字和16次掌声,代表评说大会报告》,这是16大上江泽民主席当时的作报告情况报道;比如,《二十六次掌声》,这是关于建党80周年江总书记作报告的报道;再比如,《王岐山坦陈八大难题,7次掌声认可政府工作》,这是北京市的会议报道;还有,《报告会上的12次掌声》,这是山东省某一个落后贫穷地区的区级检察院检察长作报告的报道……

多某某会议。或是对于两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掌声的统计,似乎是不用细说的一个问题,而这样的一个习惯,似乎也是央视的当家主持人,愿意用的一种主持方式,好像是掌声可以说明一切,而对于掌声的统计,也的确是有新闻表达的一种方式。或许就是这位仁兄的这样的一个主持方式,使得这样的一种报道成为一种时弊,而且是不断滋生出来有关会议掌声的统计,而且是热烈的越是有气氛的会议场面,越是不能缺少对于掌声的统计。

其实掌尽管是反映了会议的气氛如何,但是用掌声来对会议的会效进行评价,似乎还是有些过于的牵强,因为会议的掌声似乎只是说明的一种气氛,以为为此就可以达到某种效果,就能够改变或是解决这些棘手的等等问题,那只能是一种想象。

因为事情还是需要落实,需要扎扎实实去干,而不是用有多少掌声就可以把苦难都鼓掉,把成绩都会鼓出来。因为你有人会愿意从掌声的次数上做文章,那是媒体在有意制造的噱头。仔细想会感到真得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