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文化”成为领导强调、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想想他说的话,觉得中华要崛起,就必须靠文化的力量,也必须树“中国人”品牌。
很多文化专家都强调“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而否定或忽略了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要崛起、一个城市要大兴、一个企业要强大,都要挖掘和培育各自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对内凝聚人心的同时,对外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荷兰在17世纪曾是全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方,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创业之初,一艘荷兰货船被困在寒冷的北极小岛上,18名荷兰船员在岛上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烧掉了船上的甲板用来取暖;靠打猎吃点东西和包裹身体,结果有8个人死去,10个人活下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货船上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但荷兰人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里。荷兰商人的故事和它传达的文化理念让荷兰人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他们用生命作代价,换取了宝贵的商誉和整个国家的“诚信”形象。
“恪守诚实和信念”的文化是荷兰成就大业的因子;“严谨、认真、执着”的文化是德国产品畅销世界的原因;“注重效率和品质”的文化是战后日本崛起的内在因素;“自由和严谨”的文化是瑞士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要崛起,国家要复兴,不能仅靠廉价的劳动力。就文化而言,仅仅输出“少林文化”和“孔孟之道”是不行的,要提炼和培育以“大国崛起”为目标的文化因子,让“中国人”的品牌赢得尊敬、享誉世界。
顾开元 20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