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为什么要力挺周洋?
文/赵化鲁
一个新科冬奥冠军,一个央视大牌主持;一个口无遮拦的十八岁女孩,一个伶牙俐齿的新闻评论员。因为一句赛后感言,白岩松和周洋牵扯在了一起。
周洋出身贫寒,她夺冠后激动地说:“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发自肺腑,闪烁着真诚和人性的光芒。这样感言,何错之有?两会上,某体育官员责难周洋应该“先谢国家再谢爸妈”,招致网友板砖无数,不出所料。
尽管有人替官员遮掩,但无风不起浪,周洋再度接受采访时的改口,就说明所谓责难传闻并非子虚乌有。有网友说: “你是冠军,祖国妈妈拥抱你。不是冠军,只有亲妈拥抱你。”话是尖刻了点,但谁又能否认现实的残酷?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周洋夺冠前后,其家乡的媒体与领导“前倨后恭”,冰火两重天。见怪不怪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倍加珍惜父母与子女的血肉亲情?
白岩松撰文力挺周洋,称批评周洋的官员“不正常”,让人解气。曾经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自谓“小小记者”的白岩松,敢于对副部级官员的言辞“说三道四”,胆气何来?我想网上汹涌的民意是其后盾,而日益昌明的社会环境、透明宽松的舆论氛围是白岩松敢于直言的前提。
平日里喜欢看白岩松和董倩在电视里“神侃”,每晚9点半收看央视“新闻1+1”几乎成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源于该节目的及时快捷。主持人犀利到位的点评,让电视观众感受到一缕清新和真实。雄厚的实力增添了白岩松的自信,而自信坦率更让白岩松如鱼得水。据我所知,白岩松身世凄苦。他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靠长期的摸爬滚打,白岩松在央视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回顾来路,他怎么能忘却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声援贫家女孩周洋,白岩松也是在表露自己的心迹。
第一次听到周洋的赛后感言,我便深表赞许,过后细细思量,更是催人落泪,感由心生。小小年纪,就懂得心怀感恩报答父母,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理由责难?周洋遭遇的“感谢门”,折射出我们个别官员思维的僵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爱国教育过程中,更应注重鲜活务实。一个为国争光的好青年,首先想到感谢父母,难道不是顺理成章吗?
女作家毕淑敏写过一文《我很重要》,呼吁找回“自我”。白岩松长我一岁,在此我要步白岩松老兄后尘,对与我生日巧合的90后女孩周洋送上支持:让父母生活的更好无可非议,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会是真正的爱国者!
2010-3-10晨,更上层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