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掏粪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大学生掏粪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近期,一则《大学生掏粪工济南上岗 经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各种不同的观点也集中爆发出来。
    批评者有之,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读书无用论的体现;或者认为“不是掏粪工热,而是事业编制太香”,暴露出了更为严重的择业成见与癖好,是一种畸形的人力资源分配形态。
    赞扬者有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认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意义恰体现在“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因为,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从而将“使中国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掏粪”。还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放得下架子,主动投身艰苦工作的体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就业难,具有积极意义。
    正如上述两方面针锋相对的观点,笔者也认为该事件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由于该事件发生在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不公、就业机会不公、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高等教育质量备受诟病的大背景下,所以社会上对此事所表达的负面评价就不难理解了。从各大论坛、新闻跟帖的观点可见,绝大多数意见都是表达了此事的消极影响,并且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是笔者想说而没有组织好、说出来的话。基于此,笔者更想就其积极意义谈点看法,以利于大家进一步深入、全面思考。
    除上述引用的观点外,从积极意义上看,这5名大学生掏粪工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从报考人数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确显示出不怕脏苦,甘当重任的闯劲和决心,尽管就业难的确是其中重要原因。这5名大学生是80后接近90的独子一代,前辈们曾十分担心这代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以后怎么过。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如果不能说是多余的,至少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应聘大学生冲着事业编制可能不假,但他们担着担子掏粪也决不是作秀。如大多数人所说,他们日后很可能是环卫战线的管理者、领导人。但至少目前他们不是。就如其他行业从基层做起一样,他们日后做当领导做管理,有了这一段实践经历,对于环卫一线的工作有更深的体会,更有利于做好工作。
    此外,该事件还具有组织工作的积极意义。想象一下,如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是机关工作人员,那几名大学生招聘上的机会有多大。我们也大致可以想见,站在那391名掏粪工应聘队伍里的大学生有些什么背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事当然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确可能让许多人当成读书无用论的鲜活例子。并且,如果大学生真的掏了一辈子粪,那的确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应该说,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对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升环卫工作的专业水平,创建环卫工作新模式,充实环卫后备队伍尤其是管理队伍,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不必刻意回避掏粪大学生更有提升机会这一事实,这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回答。
    此外,我们也更愿意听到大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或最需要的地方,为那里送去最需要的教育与公共服务,因为这次掏粪工招聘的济南市,毕竟是省会大城市。
    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通过体制改革、教育质量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学有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找到更体面的工作,活得更有尊严。完全解决就业难问题,使大学生实现自身理想,促进社会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