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体纤夫”裸露的不是身体是文化?
不久前的2月25日,恩施州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大声疾呼: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由此引起社会热议。相对政协委员、当地官员以及网民们文化保护和人格尊严的论战,张厚方们表现得很实际,“只要游客有需要,而且愿意付费,大多数纤夫还是愿意裸体拉纤的。”因为,从前,他们就是一丝不挂。(9日长江商报)
正如纤夫张厚彪介绍,早年神农溪道路不通,所有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全部靠船运到山中,才有了纤夫这个职业。那时候的纤夫之所以都全身赤裸,一丝不挂,是因为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衣服又都是自家织的土布,一旦沾水之后,就容易贴在身上,将自己的皮肤磨破。可见,裸体纤夫只不过是落后生产力的产物,凸显的是基层劳动者生存与尊严的无奈和沉重。
随着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纤夫特别是裸体纤夫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淡出文明社会的视线。可如今,为了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提出让纤夫重新裸体现身于景点,拿历史的伤疤当卖点,并且美其名曰“裸纤文化”,委实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种将游客的快乐建立在纤夫的痛苦之上的做法,就像动物园里人们拿猴子取乐一样,无异于靠出卖人民的肉体和尊严赚钱谋发展。
诚然,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别样风景,纤夫现象的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诸如那粗犷、豪放的纤夫号子,负重前行的纤夫身影,坚定沉实的纤夫脚步,等等,表现的是劳动人民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撇开这些实质性的文化精髓,只盯着纤夫的裸体,提议恢复所谓的裸体纤夫文化,不过是假文化之名,行用低俗噱头促销之实。与其如此,何不再大胆开放一点,让裸女去充当“纤妇”,岂不更能抢人眼球?
有人甚至担心,年轻人不再乐意做裸体纤夫,会导致“纤夫文化”绝迹,则更是荒诞不经的想法,随着社会进步、文明发展,难道贫穷、落后、愚昧、痛苦、没有尊严的生态现象不该绝迹,而必须永久延续下去么?按照这样的思路,是不是还要恢复、复制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族群、野蛮景观,并且让其代代相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