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城市找饭店吃饭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不知道哪家的饭菜适合你的口味,贸然就上,胃口要担不小的风险,花钱吃不舒服。这倒罢了,要是遭遇黑店,可够半个月呕心的。
早些年了,有一次我一大早在某省会城市火车站等车,看时间还早,就随便找个看着还干净的地摊儿吃点油条、小米粥。正然大嚼钢筋铁骨般的油条的时候,见有位先吃完的顾客起身埋单,那老板脱口就说:“三十!”并不顾那食客的大惊,伸手举着,旁边就围来几个小伙子,指指点点,骂骂咧咧。
这时,旁边又来了新食客,张望几眼见没什么合口的,正想走,已经被两个混混摁到座位上。真是老毕给自己的栏目“快乐驿站”做的广告“不看也得看”那样“不吃也得吃”了。我登时明白这是黑店无疑了,任吃什么也没了味道。但即来之则吃之,反正也是挨宰,和吃多少就没关系了。想到这里,反而坦然吃饱为止。完了,我乖乖递出30元,那老板们反愣了一下。
大多常出差的朋友大概都和我一样处处陪着些小心。有的干脆除了办事就是猫在酒店,绝不闲逛创造惹事的机会。即便出去转转,也打定主意不凑热闹,人太多的地方不去,人太少的地方也去不得。然而独独有个地方比较例外,那就是饭店。
沿街一溜儿的饭店,足可货比N家。然而却并不像商店那样,饭店几乎没什么可比照的机会。听说过逛商店的,没听说逛饭店的。至多在门口了望,走马观花,再仔细也得凭运气。但是即便追求肃静的朋友,也绝少去冷清的饭店。隔着玻璃窗望去,连个人毛也没有的饭店,打死也进不得。是黑店吧?是快关张了吧?种种念头这时候来得最活跃。单看这么少的顾客,你就不敢相信他的饭菜的新鲜。把海鲜放馊了,你来正好卖给你,倒霉不?
其实,多是我们多疑,人家未必那么坏坏的。但这就是消费心理,谁也不好改变。所以饭店越冷清就越冷清,直到关张换主。新主人自然懂得这些道理,往往要大张旗鼓地开张,分批请遍好友来捧场陪吃,把气氛弄得旺旺的。大家看这家饭店这么热闹,就先打消了好多坏念头,很高兴地来了坐下。替老板想出许多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理由来:饭菜好吃、价格公道、服务上档次……要不怎么会这么多人呢?
不只饭店如此,商店也是这样。但凡堆积如山的商品,往往不被人看做积压,而是觉得很有挑选的余地,而激起购买的欲望。“这是最后一件了!”这样的促销,除非是为了便宜而委屈自己才会去买,更多的人还是不愿意买这剩货。所以就有了个商家公理,叫“货卖堆山”。
有支低端市场的啤酒,很想大举进军农村市场,问我有何良策。我们当时就用的是“货卖堆山”的策略,在农村小店大量免费铺货,送货车随时恭候,时时保证店里有30来件啤酒。一个农村里其实没几个店,找一两个重点铺货就可以,成本也不为高。农村店,乡里乡亲的,坏帐的可能也不太大。村民消费一般不怎么讲究品牌,如果去店里买啤酒,迎面就是你的酒,并且是一大垛,不买你的买谁的?
我随送货车做个小调查,村民说法不一,但都是替老板想好的理由。有的说:“这么多,谁不发愁卖啊?肯定便宜!”有的说:“看来这厂子有实力,喝着放心。”还有的干脆就认准今年流行这种酒。店老板也乐得一批结一批,不用自己的成本就赚了一个季节,他的推销作用巨大,也很简单,只一句“今年都喝这个”就搞定。那些零星摆几件的其他啤酒,看着就冷清,越卖不出去就越卖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