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英文版:网评员寻踪 (又名:隐身的五毛)(下)


压力

 

前公安局职员小王告诉《环球时报》英文版她从没听说过五毛党,但是多个部门都有专门人员在网上进行舆情引导。她说网民对网评员的误解很深,其实他们没有那么神秘,引导舆论只是他们的工作。

 

但网评员的工作很有必要,因为有时候了解真相反而会危害社会稳定,她说:网民想寻求正义没有错,但他们没有站到那个位置上,就想不到有什么后果。

 

虽然论坛不好管理,但是大多数网民都会有从众心理,所以网评员还是能起到作用的。她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系研究生说网民自己会分辨是非,但网评员也有积极作用。网上那些数不清的跟帖会给司法机关带来很大压力,他说,事实上,网民很多对司法机关的批评并不恰当,也许这时候便体现出网评员的价值所在。

 

而北风说网评员战斗力很差,效率不高,而且会上Twitter的人不会轻易相信他们的话。

 

弱点

 

北京大学互联网专家胡泳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时说,舆情管理人员已经深入中国的毛细血管。让他惊讶的是一个旅游城市的机场都设有网络舆情管理处,专门巡视各种论坛,快速处理负面消息,而他的朋友说县级中学都有这种设置。

 

现在每个事件出现后,都会立刻动员这样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声。他说。

 

然而,五毛党却成不了气候,只会成为笑柄,他们会在某时某地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但从长远来讲,并没有杀伤力,反而让大家提高警惕,注意去识别什么叫做五毛党的言论。他说。

 

五毛党致命的的软肋是他们只有IP,没有可识别的身份,因此他们无法积累名誉,获得信任,他说。最后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五毛党的社会信用一旦丧失,他们制造的舆论就会土崩瓦解,变成垃圾。他说,这样说来,五毛党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网民会因此培养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

 

新阵营

 

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五美分党网特,意指那些被美国和日本雇佣,在网上散布反华言论的人。

 

然而胡泳认为,这些说法已经被标签化,标签化的背后是污名化,成了骂人的东西,是互联网上的一种语言现象,这和网评员的制度设置不是一回事。

 

在政府和网民博弈的过程中,政府会越来越聪明,不断调整策略,从早期的高压管制,到现在的舆论引导。因为管制的效果不一定好,所以要加强舆论引导。他说。

 

他认为现在政府不得不屈尊地去适应多元化的信息化环境,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都经历过意见、观点趋于一尊的时代。

 

归根结底,各种机构和个人要学会如何在网络中共处,他说。

 

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五毛的生存空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在论坛发挥的效应在微博客不一定能发挥,你可以大量注册,如果无人关注你,就发挥不了作用,跳得再高,叫得再响,你没有影响力。而且,Twitter本身会加强人的社会识别,他说。

 

他同时指出,今后大家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社会身份,因为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会从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社会,所以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在意自己的社会身份。

 

高调策划、组织躲猫猫网民调查、面对质疑并不回避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政府部门应该公开身份直接回应、直接解决问题,比暗中派一批人,用些虚拟网名在网络上发言要好得多。

 

据《南方周末》报道,自去年7月云南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后,全国先后有广东、贵阳等多个省市政府机关设立网络发言人,实名发帖回复网民质疑。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报告称,2009年,网络非理性情绪有所抬头,同时网络舆论日益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普遍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回应网民关切,网络舆情应对提速。

 

20086月,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交流,随后,各省部级领导也纷纷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

 

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4亿,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网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08年的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

 

《网评员工作规则》

 

宜:

及时洞察矛盾,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客观反应事实

短标题,短段落,短文章

迅速批驳谣言,澄清事实

必须正面引导,而不只是谈观点、分析问题

投稿前在百度搜索,避免雷同

 

忌:

编造新闻、虚构情节或剽窃他人

只重复新闻中的内容,或者谈论生活琐事,如饮食和健康

用官方语言,讲大道理

对国际或外交事务作不恰当的评论

谈及个人和单位信息

 

来源:《网评员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