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理病房” 全国推行的可能性有多大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近日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江苏护理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6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无陪护理病房,去年对无陪护理温馨病房提高了收费标准。马晓伟表示,江苏省在提高护理技术劳务收费标准的同时,护理服务也得到了患者认可,其经验值得推广。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首先想到的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护士短缺。“年年招,年年还在喊缺,虽然我国护士数量这两年增长迅速,但护士短缺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扭转。”这是2008年2月《青年时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不仅中国缺、发展中国家缺,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问题,据报道,美国“护士年均缺口达12万,预计到2020年,短缺量将达到50万人”,在英国、丹麦、意大利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造成护士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工资收入问题,特别是合同制护士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存在,工资、奖金、福利因“在编”与否差异巨大,这种现状造成了合同制护士的流动性增加,甚至是流失。其次是社会地位问题,护士在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下,承担着护理病人和医疗任务的角色,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及一部分人对其工作的不尊重,导致护士对自身社会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认知。再次就是“恶性循环”,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在岗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大,劳动强度也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护士的流失,对护理专业的生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更加剧了护士的短缺,如此“循环”,泛化效应越来越大。

  护士短缺是一个全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对护士失衡的纠正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代价及更多的时间。结合我国的现状,就不难发现:虽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江苏省在提高护理技术劳务收费标准的同时,护理服务也得到了患者认可,其经验值得推广”,但其基础——护士的短缺将是制约“经验推广”的最大障碍。

  另外,在我国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现状下,“提高护理技术劳务收费”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地方,这无疑是一个制约经验推广的瓶颈。

  因此,笔者认为,“无陪护理病房”更大的意义在于其示范作用,目前还不具有推广的基础。在我国的医疗现状下,完善现有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护士、护工进行合理分工,把护士的部分工作如扫床、更换床单等剥离出来,由“助护”等承担,这对护理整体工作的质量控制,对护士短缺现状应该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也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