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教育改变了我


    我父亲的老家是南阳地区内乡县,他是1937年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去了,我是生在四川长在四川,对父亲的老家没有概念,之前只去过河南几次。2月1日在河南省教育厅和内乡县的安排下去了父亲老家,待了半天。虽然说河东村有许多人是我的亲戚,近亲就是我三叔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孩子。乡下的日子也就是吃饱了肚子,光靠在土里刨食富不了。当年习近平的爷爷是为了生活从南阳邓州移民到陕西的。

    河东村一千多人,与周围比起来也算穷,唯一亮点就是我那个远房侄儿是年年先进党支书。看见他挂满墙壁的几十个会议出席证,以及河东村定制的12页的条幅挂历,挂历上毛主席正亲切挥手,让我立刻回到了文革年代。与这位十几年先进党支书的光辉形象不配的是,河东村看起来我路过村子更破烂。这么穷的村,花钱做那么好的挂历到处赠送图啥?我实在不喜欢把乡亲们搞穷的先进人物。

    这次回去才知道,我父亲家是蒙族,河东村有600多人是蒙族,内乡和镇平县的王姓基本是蒙族,说是成吉思汗的13王子的后代,元朝留在那里的。青海民族大学的党委书记哈斯其是蒙族人,专门研究蒙族,他告诉我,蒙古人姓王就是由“某某王”省略成“王”姓,内乡王姓蒙族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我父亲一直填汉族,我也填汉族。人家是为了高考加分汉改夷,我爸是相反。

    看了老家人的艰苦生活,才深刻理解我父亲当年接受教育的英明。父亲从农村走到南阳读中学,中学毕业后回到内乡做了个小学老师,可是学生不喜欢他的教书,他只好辞职考大学,1937年被交大录取了,那年抗战爆发了。在南阳没有公路的年代,他一个农村子弟背着行李,从内乡走到南阳,从南阳走到郑州,从郑州走到西南大后方,最后定居在四川,才有了我的城市生活,才有了我在高考恢复后读大学,留学美国,才有了我女儿在美国成长读上哈佛大学。一个蒙族少年当初的决定,三代人的努力,才走出了今天。我想起一句话,穷人要改变命运,接受教育是除了造反以外的唯一出路。那些现在发财致富的农民富豪呢?他们也纷纷把第二代送出去留学。美国百年前的富人们现在还富的没几个了,因为子不教,败家郎。剩下的几个家族都是世代把住名校读,如洛克菲勒家几代人基本出身于哈佛。

    链接

    在南阳境内的蒙古族中,以王、李二姓为最多。他们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宗脉:一支是自称为元代皇室后裔,在元朝覆灭以后,流落到这里的王姓,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另一支是元代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的李姓。这两支元代贵族的后裔,于明代初叶,因故滞留于内地,在群众的掩护下,更名易姓,与汉族通婚后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这是我的五服内的平辈亲戚。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