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在本质上也是商品。只是这种商品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和经营,属于生产资源或生产资料。
资本的使用者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成本,也就是说出资人需要收取一定的利益,这和业主就经营性房地产收取的出租租金一样。房产使用权的让渡可以由出租人和承租人自由商议,商品的买卖可以买卖双方自由作主,既然如此,我想,资本作为商品也应该让市场来说话,而不应由政府或者证监会包办。
上市公司,其任务是要赋予股票以价值,只要有人买你的,你就只管上市。证监会只要起到工商局的作用就行。券商相当于一家商品销售公司,你既要保证厂方的利益,更要保证最终购买方(消费者)的利益,否则,你就失去了长期生存的基础。而机构投资者和广大散户就好比是消费者(当然,前者是团购,后者是散购),你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判断你购买的东西是否值得,正如你去菜市场,青菜罗卜,你自己看清了再买。如果资本市场能够象这样运转,那就返璞归真了。
但为什么做不到上面的状况,我认为主要是行政干预太多,国家没有完全放弃资市场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场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这种情况就好象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双轨制时代。双轨制时代的腐败、投机和不公我们目睹过,我们不能让这种双轨制在资本市场断续而长期存在。因此,要让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的自动配置功能,要让市场说话。
为了做到这一点,证监会必须转变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思路。证监会在审批和监管两个方面,要有所取舍,对资本市场要采取宽审严管的思路。也就是说,要放宽审批,增加准入。事实上,证监会的审批并不能证明上市公司的价值,难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和质量需要市场来检验。既然没有能力证明,那就没有必要去劳心。减少证监会的审批并不等于弱化证监会的职能,相反,他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监督和规范。正如国外的大学,入学容易,但学校教学严谨认真,其对人才的培养反而比中国严格的高考制度更为有效。
新股破发谁之过 高发行价背后的潜规则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