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快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向外宣布自己的反导试验消息,也是第一次明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正在打造自己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
其实,中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后来停止了。可以将中国导弹防御建设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640工程、80年代的863计划以及当今的921工程。中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始于“反击一号”,是当年七机部二院(现中国航天机电[10.40 -3.17%]集团公司二院)负责的项目。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了640工程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航天部二院分别研制了“反击一号到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640工程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如超高速导弹及7010相控雷达技术等。接下来的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等技术。继863计划之后,921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的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一般来说,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助推段(上升段)、中段(大气层外飞行段)、末段(再入段)。其中,在上升段和大气层外飞行段最适宜拦截。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由远程预警系统、拦截系统和指挥管理系统组成,主要用来对敌方中远程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陆地发射拦截器,在敌方弹道导弹尚未到达攻击本土之前的飞行中段将其拦截,使其无法飞临被攻击方本土。
拥有陆基中段反导能力是上世纪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但由于技术难度非常大,直到1999年10月2日,美国才首次进行真正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即首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飞行拦截试验。在那次试验中,美军从加州范登堡基地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作为靶弹,从7000多公里外的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发射了一枚外大气层拦截导弹。拦截导弹在太平洋[15.64 -3.10%]上空将靶弹击毁。此后,美国先后进行了十多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其中多次失败,问题主要集中在拦截弹丢失目标、拦截弹头未及时与助推器分离等方面。最近美国宣布向中国台湾地区提供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则属于末端反导系统,它主要负责拦截1.5万~2万米高度的来袭导弹。世界上具备末段拦截能力的反导系统相对多,装备的国家也较多,除“爱国者-3”系统外,还有美国的“萨德”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和俄罗斯的S-400反导系统等。
建设以新型防天导弹为核心的反导防御体系,将使中国大大提升保卫本土能力。由于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因此地基中段拦截难度较大。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因此,此次试射防空导弹是中国航天集团研究院研发的一种新型防天反导导弹,具有杀伤空域大、抗干扰和抗多目标饱和攻击能力强等特点,导引系统先进,足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从技术上说,这次反导试验的难度要大于三年前同一天进行的反卫试验(当时中国以装载在弹道导弹上的动量杀伤弹头成功击毁了500英里高度上的一颗中国旧气象卫星) 。因为卫星的轨道是固定的,可以事先精确测量好(误差达到米级),然后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发射拦截弹,按预定弹道飞行,主要考验的是动能拦截弹(kkv)的性能。而反导试验还涉及到地面雷达对来袭弹头的远距离预警、跟踪、测量、火控,对固体助推器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更高。
此次地基中段拦截技术试验,中国在第一时间就迅速高调地公开了此次试验,除了是为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外,再就是表明中国在拦截弹道导弹方面有了新的重要进展。因此,可以说中国这次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拦截试验。这是因为:
首先,导弹防御系统完全符合中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今天世界导弹和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严重扩散,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导系统,是“御敌弹于国门之外”的最好办法。并且,中国的反导系统只部署在国内,承担国土防御任务。其次,构建反导系统将使中国的武器系统更加完善。古往今来任何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无外乎由“矛”和“盾”构成,前者属攻击型,后者属防御型。两者的意义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如果说中国当年发展“两弹一星”属于“矛”的话,那么此次反导试验则属于“盾”,两者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的反导系统与中国各种导弹结合起来,就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完整武器装备系统。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发展反导系统决不是参与国际军备竞赛。中国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军事现代化命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必走的一步。它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反导系统,是为了保持太空战略平衡,确保人类和平利用太空。
作者为军事学博士,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