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印象
早就于上周末返回上海了,工作太忙,只能等到今天周末有点时间上网,抽空来写一点常州之行的感受。
一说风景文化,整体觉得还好,有江南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蕴。常州的文人历代都很厉害,听说从科举考试以降,武进(现常州)地区产生进士1100多名,就连今天的两院院士中常州人也达到40多人。所以这里的人对孩子的期望既不是当老板,也不是做大官,而是上清华北大。
由于一直在座谈,几乎没有出宾馆,只能靠茶前饭后周边溜达溜达,所以见识范围甚少。跟第一天来时相比,后来的感觉要差些。觉得新开发的红梅公园还是不错的休闲之所,有动中取静的特点,占地面积广,这一公园最大的特点是结合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石头布置得很有特色。公园正门口就有一垒直指天际的玻璃装饰的石柱,有点像浦东科技馆的世纪广场上的石柱,但是不同的是,红梅公园的石柱不是一根连续的,而是在各个玻璃方格中堆放的大石头。还有些石头仅靠流水,有江南特色。用我们老院长的话来说,“这位设计师善于用石头!”唯一感觉比较差的就是文笔塔居然还要收费5元一位,显然门庭冷落,我也懒得进去。最后一天还游了淹城,号称春秋以前的古城。传说是商纣王的儿子为躲避周武王的杀戮,人工修建的三水相隔的城池。还没有完全开发好,听说今年夏季修缮完毕,到时还可以来游玩。
然后说地区发展。江南地区历来是全国富饶之地,改革开放后更是先富起来的地方。但常州在整个苏南地区的排名已经逐渐被挤到苏州、无锡、南京、南通之后了,后劲略显不足。无论是外向型还是引资的力度都比其他地区要差些,这可能跟近十年来苏南地区的交通网络情况有关,常州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了,既没有靠到上海的市场,也没有倚到政治的核心。座谈了各个部门的领导,也参观了大部分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感觉还是在大开发时期。可能全中国都是一个大开发区,到哪里都觉得差不多,起重机、挖土机放眼望去,全国尽是。难怪有很多学者说全球60%的钢材水泥起重机都在中国。市中心逐渐开始向服务业转型,郊区就开发一些工业。而市中心的服务业也大都处于传统服务业阶段,比较发达的都是餐饮、零售、电脑城、洗浴休闲KTV等。这几项相对发达的产业我估计在中国任何一个小县城里都是一样,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最后我就想谈谈对常州官员的印象。接待我们的是区一级的领导,我们座谈了该区几乎所有部门的领导同志,包括下属镇一级的干部。我听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都很能讲,词汇不外乎经济转型、腾龙换鸟、注重民生、应对金融危机等等,简直一副CCTV新闻联播的派头。这可能是在中国做官的第一个基本素质。我回想起我家乡的村干部,估计也会来这么一套,我的预感是这就是语言系统,改革开放的年代就造就这么一种语言规范了!如果哪位语言爱好者整理一下我们国家30年前一个县官的讲话,罗列出其中最常出现的前十名词汇,再与今天的前十名县官常用词汇,估计很有意思!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许三十年后的县官又会是另外一个语言系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碰到顺口溜式的或者排比形式的词汇和句子,听来很有劲,大概是为了给人记住。我总觉得这些靓丽的词汇并没有太多意义,会议完了就忘记了。会议要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会议,暴露问题的会议,那才真正是有意义的!中国官场中的会就是太多,而有意义的会却太少,有“意义”的都是在会前会后,难得现身会场、浮出水面。
我再总结一下我的感受,无论是风景、文化、建设还是人员和语言,跟前面一样的感觉,全中国都一样(可能我还没有深入到民间的多姿多彩),走到哪里都似曾相识,真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当然我并无贬义)。在中国,你很难见到有特色的东西,特色就意味着个性,意味着多样性,哎,简直是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