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部分漂泊的遊子心中對家的恐歸也越來越重。一位以“漂泊在外很辛苦”身份的網友在天涯貼吧貼出一封給父親的懺悔信,信中透露自己本科畢業工作大半年,每月1000元的工資還不如作为农民工的父親,年末了不能為父母帶去像樣的禮物,不惜說謊來逃避回家。他的種種心酸經歷,即刻引起了各地“恐歸族”的共鳴。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恐歸族的大討論。
顯然,在這些共鳴者身上,有著普遍的相似點。他們背負理想,畢業后,放棄回到農村縣城或中小城市的老家,留在大城市發展,做這一份跟自己所學專業不相匹配的工作,成為整日奔波卻收入綿薄的窮忙族;他們每月的收入僅夠每月的基本生活開支,又叫月光族;爲了節省開支,他們不得不聚居而宿,過著艱苦的蟻族生活。社會對他們的叫法很多,但他們大體的特點就是蝸居大城市,月收入不超過5000元的大學畢業生。這類在經濟生活上壓力較大的族群,遇到中國人最重視的年關,面對處處需要用鈔票說話的節日,難免引發心境上的煩郁。
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恐歸族中43%的人最大的怕就是對回家過年耗費巨大開支的恐懼,其次才依次為不斷的飯局、父母的逼婚、春運的壓力等等。的確,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成為他們不回家的理由,但是,可能恐歸族們只需要一個最簡單的理由,他們就應該回家,那就是父母對於兒女回家的期盼。孩子獨自在外闖蕩,對於父母來說,本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父母最關心的也不是孩子能掙多少錢補貼家用,而是他是否能真正獨立生活、工作或生活開心與否,以及兒女的健康狀況或者最新動向。父母最希望的就是與兒女保持順暢的溝通,而在年末想見上一面兒女卻因為恐歸族們的怕成了奢望,這無疑讓人感到悲哀。
寫懺悔信的兒子,如果給媽媽買不起毛衣是不孝,給爸爸買不起酒是不孝,那以電話不通欺騙父母就是孝?逃避命運過年不回家就是孝?難道不知道父母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本身,而不是附屬于他們之外的任何東西。愛默生說,送給情人最好的禮物不是珍珠、寶物,而唯有情人本身。我們也應該知道,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不是其他,而是與兒女的團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盼望的是远游孩子的早归,而不是孩子送回的金缕衣。自古以來,“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人的团聚就是最圆满的过节方式。
当然,成为恐归族不是他们的本意,的确是现实所迫,有各方面的顾虑,但是无论如何,即使是工作上没有业绩口袋里没赚到足够的银子,他们也是怀揣梦想、奋力拼搏的年轻人。然而他们的付出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不仅仅是社会、环境、个人、甚至运气,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立刻转化成社会赋予的价值和财富,而在面对亲人旧友的问候和期盼时,难免为他们当下一无所有的境况所哀叹和唏嘘,这不仅成为他们盼望回乡的羁绊,也成为害怕回家的心理负担。
对于一个恐归族来说,可能也需要克服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诸如虚荣和莫须有的担忧,归家的愿望总是强烈而真实的,并不因为这些种种外在的因素而影响到最根本的渴望。归家的游子们,想想家乡倚门而望的父母,他们并不需要那些虚华的外在,而唯有实实在在的孩子回到身边,才是他们所唯一的盼望。
“恐归族”如何克服纠结心态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