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十大愿景


加快中国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十大愿景

 

诗哲魂

 

一·欧美推广低碳经济对中国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启示

 

2003年,由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生产与消费观念与技术,在去年哥本哈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来背景下,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政府间、媒体间和世界经济文化转向中人们普遍关心和“热议”的重要话题。在世界经济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人们似乎感觉到,在拯救全球气候异常、避免自然灾害濒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只有发展低碳经济与社会,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契机,实现一个可以替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社会全面的转型,其根本的标志就是,现代工业由高碳向低碳技术全面进行转换,迫使传统生产方式应对气候变暖进行科技创新,替代先前重工业巨量排放二氧化碳生产,更加清洁和高效使用能源,可见,低碳创新在寻找可替代能源方面具有变革的意义。围绕全球范围内推行低碳经济必然选择。所以,接踵而来,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低碳科技普及化强大推力,开始设计碳交易、碳关税、碳贸易、碳排放量控制等制度与交易规则,这一强势背景带给中国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生机与活力,对于中国传统工业化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可以说是一个难得机遇。因为,我们的传统工业背负的环境欠账太多,尤其是最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快13亿人脱贫致富中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耗与毁灭性破坏太快,我们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已到了一个崩溃境地,或者到了应该全面叫停经济增长过快、放慢其发展的速度时候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我们的生态衰退,才能让我们走出环境危机的困境,才能对全球气候变暖承担责任与义务。一个不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困境面临我们,面对西方国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游戏规则,其实,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更多地是通过吸取低碳技术改造现有工业结构,提升创造力,既对环境进行低碳式技术推广的环保修复,又要在观念的更新中接受低碳价值创造的文化。在重塑我们社会工业基础中,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目标高度统一起来,中国现代工业应该迅速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全球低碳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中,快速完成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二·从绿色工业技术转变中寻求更加生态和环保发展之路

 

在西方国家存在着许多不同绿色环保组织与生态主义以及绿党等组织,它们在都寻求如何走出工业革命困境道路,许多激进的环保主义者与生态思想家,在对待西方工业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影响世界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各自所持的立场不同,各自的信仰不同。所以,在面对低碳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上,自然也会有许多分歧,也区分出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但是,不论它们各自所持的态度与立场是什么,他们都有基本一个共识:那就是西方文明创造的工业社会带给自然环境的损害是明显的,带给自然的毁灭与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改变目前这种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以及污染空气和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情景。因此,可以说提倡低碳社会与低碳经济与技术,不过是围绕环保与生态进行的探索。那么,究竟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彻底修复与改变整个自然环境的衰退现状呢?现在看来还是一个求未知数?因此,在利用西方国家进行低碳经济与技术,调整其传统工业结构的过程中,它可能带给我们最为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从环保与生态角度去思考——如何借助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带给中国一个更加环保与生态社会;在低碳科技中寻求更加环保和生态社会生产运行机制。如何站在我们自己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调整好传统的工业布局,注入更具生产发展活力和创新契机,在解决我们国家低碳经济与技术中,始终不忘从西方工业革命传统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我们人文传统的精神资源优势,利用传统的手工艺劳动与技术,珍惜我们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中国式的低碳经济社会,走向更加环保、和谐的生态社会。

 

 

三·低碳经济可能是未来全球社会发展的引擎

 

伴随工业革命强大推助的经济迅猛增长、和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环境衰退以及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时增加,造成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极地冰川消融,海平而上升,生物多样化消失,未来许多城市与国家,可能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和乌有,整个地球气候,受到世界工业革命的后果影响显而易见,这些现象都导致了人们重新开始思考,未来世界全球性高碳排放量的工业模式究竟还能够坚持多久?许多生态思想家和环保主义者,以及低碳经济提倡者认识到,世界工业革命似乎走到了一个尽头,必须要改变传统工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情景,切断二氧化碳排放与工业发展之间联系,于是,介于环保与生态强势之下,低碳经济学者与科学家开始提出了建构一个低碳社会理想,这个以转变现行工业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的低碳科技创新,自然给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注入的强大生机与活力,致使传统工业面临一场严峻地生死考验,因为传统化石燃料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气候变暖,已被联合国由于2000个科学家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确定为一个真的实事,因此,全球为应对气候异常变化而进行多次谈判,其实质就是在国际间分配稀有的温室气体大气容量资源问题。低碳经济与技术实践的新领域正是从传统工业困境走出来唯一可以选择目标,在一切传统工业领域施行减排,在一切创新领域控制碳排,成为欧美社会科技创新引擎,几乎可以说成为共识,建设一个低碳社会生产与消费模式,是全球社会的进行下轮工业革命最有可能的选择最佳途径。通过工业社会基础全面低碳化的过程,迫使“碳交易”与碳排放量成为国际化低碳排放量市场运行机制与新规则,这必将引来全球工业发展中创新低碳科技高潮,在今后工业发展中,再也不能够采取高碳排放量发展模式,而将有限的排放温室气体分配作为下一轮工业创新主导原则对待,它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基本约束条件,也成为迫使传统工业社会向低碳转型约束机制,每一个已经选择了工业发展的国家都要承担减排二氧化碳的责任与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与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

 

四·中国发展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社会下一轮工业发展新引擎是推动低碳经济与社会变革,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可以给全球气候异常带来根本性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减少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来缓解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在全球实现“碳减排量”的控制与管理模式,就是经由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建立一个以“碳排放权”和“碳交易”的市场格局,将下一轮的工业革命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中国工业基础的历史发展走过道路,几乎都是资源粗放利用以及高碳化的生产方式,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挑战,如何快速的实现其转型,并逐渐实现由传统工业向低碳技术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呢,这是中国工业面临的现状,一方面必须要通过传统工业去承担国际加工对出口需求,一方面必须面对世界贸易向低碳产品需求,这决定了所有传统工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在二氧化排放中必须作出回应,以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主要成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地球气温日趋变暖的趋势,这是国际社会重新制定工业社会向前发展游戏规则,也是从京都协定书到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主要内容。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压力,基于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伦理,我们的惟一的选择就是,不放弃继续发展努力,但又必须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和责任,同时,还要在低碳科技中寻求改革的出路,加快本国的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行一种以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向低碳社会转变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因为,在现有发展模式中谋求一种保持地球生态和环境平衡新发展模式,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重重。在全球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国工业向低碳工业发展势在必行,借助这个背景和推力,以期解决人类资源日渐减少和枯竭、环境日渐衰退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局面,如若中国不能够有效地和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工业革命视为基本发展目标,我们可能就失去面对全球低碳工业转型失去了创新与发展机会!

 

五·中国传统工业向低碳社会发展所面临困境与问题

 

因为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不同,加之,低碳技术是以一种新工业技术全面地改变整个工业面貌变革创新机制,它改变着传统的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所有生产工艺与流程,也改变着人们消费的观念,无疑,它是一次在观念与技术领域中,发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重新确立人们对低碳商品的价值判断;认同低碳科技创造的文明,确认对低碳科技应用研究,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对生态社会全面变革的影响,恐怕是中国工业转型中难以回避的困境。尤其,在世界能源安全与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低碳技术提供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化石能源依赖,切断人们化石能源与二氧化排放之间联系,从而也开辟人类探索新的洁净能源发展道路,带给人们更加环保的技术和绿色的生活方式。在调整现有工业结构中推广低碳技术生产过程中,它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在世界贸易中缺少竞争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正在走着传统工业发展的道路必须逆转;另一方面,还要选择更加环保的低碳技术转变调整自己的工业结构,同时,还要承担国际社会对减少二氧化碳减排中的责任与义务。面对西方世界工业给整个生态平衡带来的环境衰退局面,发展中国家自然要比发达国家承担环境灾难后果,还必须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的环境压力与困境,是欧美发达国家强加给我们的,加之,因为受传统工业发展带来的滞后性影响,以及西方国家破坏了环境后果而强行推广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下,未来中国工业化走向低碳社会的进程中可能要付出比西方国家更大的代价,这就是中国在参与下一轮全球性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工业化调整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由传统工业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环境压力很大与减排的困难重重,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今后的工业发展进程将面临着更加严峻地考验!

 

六·持续推高工业结构调整中成本提升的低碳技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因为其大多数传统工业都是以化石燃料和能源作为基础的高排放工业布局;加之,最近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缺乏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对生态的安全考虑,导致了中国环境面临着更加严峻考验,或者说,由于盲目性和缺少长远规划的发展,中国环境和资源几乎面临着崩溃边缘。因此,当下的中国现代工业化发展,不得不逐渐放弃传统工业中高碳工艺与技术,去追寻更加环保以及清洁能源工业,同时还要担负起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增加的成本,这一切便给中国企业与社会带来难以承受巨大代价。因为,低碳技术首要倡导的清洁能源和零排放工业生产,中国的工业处在现代工业中期发展阶段,面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中国传统工业必须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如何快速的将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其中包含着许多难以克服困难。我们必须看到,面对西方国家面对气候变化挑战,虽然中国传统工业在转型中步履艰难,但是,处在西方国家普遍需求低碳经济和绿色技术转型阶段,他们虽然占据着高开发科技创新领域,但也在谋求一个新平台或市场,这可能给中国带来一个绝好机会。我们可以迅速地借助西方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和强制推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时机,在寻求绿色和环保技术创新替代过程中,及早的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中政治约束条件,实行二氧化碳强制减排的计划与目标,在低碳推广中减少成本上升趋势,尽量控制不应有的成本支出。中国就可以抓住这个难得工业基础调整的发展时机,去解决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高碳排放后果,选择更加清洁能源,更加低碳的技术,去调整我们的工业结构,跳跃过西方国家传统工业社会对环境与气候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而选择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七·全面推动中国低碳城市与低碳消费的发展

 

中国社会近三十多年发展与改革,加速了城市化和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二氧化碳排放加剧这一事实,目前,要改变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必须要限制高碳排放生产与消费需求,或者说放缓经济增长的迅速,调整工业结构,节约自然资源,不过度的消费与浪费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其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采取、或选择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证逐渐走向低碳经济和环保科技以及生态平衡发展道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从而影响了全球气候异常,因此,改变现有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选择低碳城市发展与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才有可能解决困扰人们的环境危机与生态灾难的继续发生后果。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个和27个增加到54个和85个。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3.6%,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在建筑与交通领域内实行低碳城市以及低碳消费才是最好二氧化碳减排,因为,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建筑和交通的低碳化占据比重太多,必须要下气力解决,才能有一个根本改变!

 

八·经由低碳走向环保和生态社会选择

 

低碳经济与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生态化社会最终选择,而是一个充分肯定了前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变革。应用绿色环保技术,仍旧是在利用科技工业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零排放以解决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它所谋求是,仍然在前工业科技的变革中寻求一种缓解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问题,并没有根本上改变整个文明对工业社会依赖,并没有放弃对自然的征服与利用,而仅仅是从局部利益与工业结构上,调整了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更加严重后果。几年前播放的美国影片《后天》和去年刚刚看过的《2012》以及最近播放《阿凡达》,美国电影导演通过思考未来拍摄科幻影片,的确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后天》是因为气候异常造成世界冰河到来,人类悲剧是整个文明的毁灭;《2012》是逼近我们的一种预言式电影,它告诉人们灾难就在眼前。而《阿凡达》却告诫人们,如果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改变面对自然征服野心,不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论我们殖民到哪一个星球上,都会给其它星球带来灾难与毁灭。如此看来,低碳经济与社会,仅仅是改变着传统工业中那些带给全球气候异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切断了化石能源对全球气候污染以及温室气体作用,可能在解决人类生存与地球关系之间造成暂时缓冲,并未能从与自然的道德与伦理上,从人与自然关系上解决人类征服自然观念与价值,并没有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环保主义通过低碳技术拥有了整体生态主义视域,他们可以站在全球去透视生态平衡,接受了生态主义许多观念与价值,在许多微观环节中解决了生态主义者难以克服乌托邦空想,而赋予了生态主义更多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中国的低碳经济必然要走向环保,走向生态主义觉醒,只有在渐进的低碳技术目标中,时常包含着环保与生态主义的理想在内,才可以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从这种合作的广泛联系中,保持与低碳技术创新的社会活力,从中完成生态与环保终极目标。从低碳经济中求索生态文明,从低碳技术中求证更加环保科技,从低碳社会中探索更加符合生态伦理与道德,把众多目标合在一起,去实现中国社会生态现代化。

 

九·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向低碳社会转型的意义

 

低碳技术不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而是关系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和变化,它的社会科学意义和价值在于,由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支撑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低碳化生活方式,它们改变了什么样传统消费和人们习惯的生活中高碳化生活。人们在接受低碳经济带来的消费选择的变化时,可能最先从低碳技术中获得直接体验,开始从感觉上明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与技术,必将日益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生活事实。这就是“碳足迹”和“碳抵消”的可视与透明性,它以更加以明确的可操作性东西,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来,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并不断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为什么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技术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与文明走向呢?其实,这恰好说明了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世界认同的事件被普遍接受证明。环境整体性通过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成为一个生态主义的佐证。显而易见,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低碳技术,必然地进入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意识之中,就推动了环境整体观念,通过低碳经济与技术而被所有人们接受和认同。可见,生态主义的理想,必须要经过低碳社会的发展带来改变,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环保技术、或是低碳社会建构都在与生态主义激进目标接近,鼓励整个社会通过低碳技术,处置我们与环境气候日益矛盾的问题。所以,从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低碳经济对社会影响,就是通过环保和低碳技术推动和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人类逐渐地由环保、循环和低碳走向生态主义理想的现实。

 

十·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刚刚走入人们视线,理想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简单的技术,但是它所代表的全新的环保观念却十分明确,满足了环境主义者对气候变化应对作用,也给予了生态主义者解决环境危机诸多的希望,或是说,它还包含着许多低碳技术创造出来的生产方式,开始成为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契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代表着未来的低碳生活占据了思想的主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低碳经济可能在社会文化领域内也会发起一场全新的革命,也可能在经济社会领域内掀起一场绿色技术与环保科技变革。在低碳经济与科技应用与推广中,寻求更加环保与生态、更多融入绿色理想的社会未来,才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要注重的问题。因为,低碳经济社会和科技本身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人类向前发展的未来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与环境友好,与星球上物种多样性共存未来社会。人类不再是星球上唯一的主宰者,而是一个与其它万物和平共处族类。人类在未来科技革命中,在未来的后工业社会中,一定能够创造出不伤害自然的高科技,不带给星球毁灭的绿色技术,不再改变全球气候工业社会。因为,当我们对自然有了更多的尊重,对其他生命有了敬畏的情感,就决定了我们具有更加高尚的环境伦理,具有了更加理想地自然道德理念与基础。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学会重新以自然的方式去对待自然,能够以不从根本上改变自然面貌,不剥夺自然的内在价值,不人为的造干预自然进程毁灭与破坏,将其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最高使命来遵循。(201025星期五)

 

(欢迎转载,并请告知!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